时间: 2025-05-11 00:48: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00:48:23
相国深图治,郎官早见亲。
每膺前席夜,曾属后车尘。
种竹思仪凤,将书究获麟。
忧时生白发,迥比向来新。
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深思与期待。诗人提到,宰相对治国有深远的规划,而年轻的官员则早早地得到了亲近的机会。每当夜晚在前席上应酬时,想起曾经跟随在后面的人,感慨颇多。种植竹子是为了期待凤凰的到来,而书信则是为了追求到达麟的成就。忧虑时局的变迁,使我白发渐生,心境与过去相比则显得更加新鲜。
作者介绍:汪广洋,明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以自然、社会、人生为题材,风格清新秀丽。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代,正值政治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宰相与年轻官员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政治的关注与个人的思考。
汪广洋的《和陶员外主敬韵》是一首充满思考与感慨的诗作,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深切关注。诗的开头两句,诗人通过对比相国的深思与郎官的早见,反映出治国理政所需的智慧与年轻官员的期望。在宴席上,诗人不仅仅是对往昔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接下来的两句“种竹思仪凤,将书究获麟”,用种竹与书信的比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追求。
最后两句“忧时生白发,迥比向来新”,则是诗人对现实的反思与忧虑,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思虑的沉重,恰恰映射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展现出诗人对人生、国家与理想的感悟,具有深厚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对理想与成功的追求,以及对时局变迁的忧虑,情感深厚且富有哲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相国”在诗中指的是谁?
“种竹思仪凤”中的“凤”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汪广洋的《和陶员外主敬韵》更加强调社会责任与个人理想的结合。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脱,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表达的情感与重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