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12:2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12:22:09
对菊自叹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登会波楼四围山,会波楼上倚阑干。大明湖铺翠描金间,华鹊中问,爱江心六月寒。荷花绽,十里香风散。被沙头啼鸟,唤醒这梦里微官。玉香逦花玉香逦,花中无物比风流。芳姿夺尽人间秀,冰雪堪羞,翠帏中分外幽。开时候,把风月都熏透。神仙在此,何必扬州。村居会寻思,过中年便赋去来词。为甚等闲间不肯来城市?只怕俗却新诗。对着这落花村,流水堤,柴门闭柳外山横翠。便有些斜风细雨,也近不得这蒲笠蓑衣。
我对着菊花感叹,真是可怜这秋天的时光。一帘细雨悄然落下,笼罩着西楼。重阳节过后,黄花已然凋零,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我对着黄花感到自愧不如,花依旧盛开,而我却比黄花更加憔悴。问花,却不见它回应,花却代我愁苦。登上会波楼,四周是连绵的山峦,倚在栏杆上,俯瞰大明湖,湖面如翠玉般铺展,映衬着金色的波光。华鹊在其中飞舞,问我何以在这江边的凉意中徘徊。荷花盛开,十里芳香弥漫。沙头啼鸟的声音,唤醒了我梦中的微官。玉香四溢,花中无物能比这风流。花的容姿夺人目光,冰雪般的美丽让我感到羞愧,窗帷里更加幽静。每当花开时节,风月似乎都被熏陶透彻。神仙若在此,又何必去扬州呢?月光下的村庄让我思绪万千,过了中年便赋予了这首词。为何在闲暇时不愿来到城市?只怕世俗却又新诗。面对这落花的村庄,流水缓缓流过,柴门紧闭,柳树外山峦重叠。即便有些微风细雨,也无法靠近这蒲笠与蓑衣。
作者介绍: 张养浩,元代著名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融合。他的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常常带有淡淡的忧伤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季,正值菊花盛开之际,诗人以菊花为引,抒发个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自我形象的反思,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这首诗以“对菊”为引子,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开篇便以菊花的凋零引出对时间流逝的惋惜,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与坚韧,而诗人自觉身世的羸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中描绘的景象如细雨、黄花、流水等,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秋日画面,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
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世间纷扰的思考,透过“问花不语,花替人愁”,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共鸣,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惋惜,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反映了对自我身份的深刻反思与人生态度的探索。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黄花”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重阳后”,指的是哪个节日后?
诗人为何对黄花感到自愧不如?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