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1:13: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1:13:24
文成甫伏诛,五利夏亲属。
爵禄尚可捐,何至弃骨肉。
天子而神仙,人苦不知足。
汲黯言诚戆,陛下内多欲。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文成的惋惜和对当权者的批判。诗中提到文成被杀,连带其亲属也遭殃。尽管爵位和权利可以放弃,但怎能舍弃自己的亲人?天子本应是神仙般的存在,然而人们却总是不知足。汲黯的话虽然诚恳,却显得愚钝,陛下内心有太多的欲望。
李必恒,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以反映社会现实著称,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和历史感。
这首诗出现在清代,时代背景复杂,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诗人通过咏史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思考。
这首诗以文成的遭遇为切入点,展现了权力与人性的冲突。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咏叹,反映了对权力游戏的深刻批判。诗中提到的“爵禄尚可捐,何至弃骨肉”,不仅反映了对个人荣耀的冷漠,更突显了对亲情的珍视。而“天子而神仙,人苦不知足”则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欲望,表现了即便身为帝王,内心也难以满足。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整首诗围绕权力、亲情与人性展开,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反思和对当权者贪欲的批判,揭示了权力的残酷与人性的脆弱。
文成是谁的代表?
A. 贪婪的天子
B. 被冤屈的官员
C. 忍耐的臣子
D. 反抗的民众
“爵禄尚可捐,何至弃骨肉”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权力的追求
B. 对亲情的重视
C. 对历史的无奈
D. 对贪婪的批判
诗中哪一句反映了对人性的批判?
A. 文成甫伏诛
B. 天子而神仙
C. 人苦不知足
D. 汲黯言诚戆
与杜甫的《登高》相对,李必恒的《咏史 其二》更侧重于对权力与人性的思考,而杜甫则是对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