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8:47: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47:59
未许言高隐,茅亭置水乡。
选苔先覆地,借竹远临墙。
辩古藏俱出,谈空兴倍长。
因僧汲西涧,竟夕发茶香。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并不想夸夸其谈自己的隐居生活,而是在水乡中安置了一间草亭。亭子里选择了苔藓来覆盖地面,远处的竹子依偎着墙壁。通过古老的辩论与交流,大家的思想变得更加活跃。由于有僧人从西边的涧水中取水,整晚茶香四溢,令人陶醉。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释古卷,明代僧人,擅长诗词,常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创作背景: 这一首诗作于诗人新建的茅亭之时,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感悟。水乡的宁静和自然的美好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展现出一种清幽脱俗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富有内涵,采用了自然景物作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茅亭”这一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诗人以苔藓铺地,竹子倚墙,表现出一种自然的朴素与宁静。通过“辩古藏俱出,谈空兴倍长”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们在这里交流思想,激发灵感的情景,表达了对文化交流的重视。
“因僧汲西涧,竟夕发茶香”的句子则将自然与人相结合,茶香四溢的夜晚,给人一种舒适与悠闲的感觉,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理想的隐居生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因僧汲西涧”中的“僧”指的是什么?
本诗中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