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15:31: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15:31:26
沁园春 题竹逸小像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谁伴先生,茗椀垆薰,书签笔床。
记慈恩释褐,名喧三殿,定昆乘传,檄谕诸羌。
万里辞官,一身入画,抽却朝簪换芰裳。
琴樽外,更阴阴空翠,个个筼筜。
竹郎闲与评量。论梁栋何须羡豫章。
任截为拄杖,蹑他嵩华,劈成横笛,吹出伊凉。
根作龙拿,节如剑拔,谁许斑痕上苦篁。
闻言喜,竹得风而笑,满院笙簧。
谁在陪伴您,手中捧着香茗,书桌上堆满文具。
想起您对我的恩情,名声响亮于三殿,曾经对羌族发出命令。
我辞官千里,独自融入画中,放下朝廷的权杖,换上轻盈的衣裳。
琴樽旁,满院苍翠,竹子在微风中摇曳。
竹子闲适地与我谈论,不必羡慕豫章的繁华。
任凭我将竹子截成拐杖,走在嵩华山上,劈成横笛,吹出凉爽的音律。
根部如龙爪,节状如拔剑,谁会在斑驳的竹子上留下苦涩的痕迹?
听说这话,竹子也喜悦地笑了,满院乐声悠扬。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陈维崧,清代诗人,字梦阮,号涵秋,晚号竹庵,生于1643年,卒于1716年。他是清初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热爱而闻名。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陈维崧在闲适的竹林中写成,表达了他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诗中借竹子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由的思想。
《沁园春 题竹逸小像》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诗人通过竹子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自由和清淡生活的向往。开篇以“谁伴先生”引入,设定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场景,表现出一种书卷气和雅致的生活情趣。诗中提到的“万里辞官,一身入画”,则透露出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诗中对竹子的描绘,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理想生活的寄托。竹子在风中摇曳,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更象征着坚韧与清高。诗的结尾部分“满院笙簧”,则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追求自然和清静,同时也反映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漠。这种情感在竹子的意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谁伴先生”指的是什么?
诗人辞官的原因是什么?
竹子在诗中象征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陈维崧与陶渊明的诗作均表现出对自然与简朴生活的向往,但陈维崧的作品更注重竹子的象征意义,而陶渊明则直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归属感。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