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56: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56:47
沁园春 其十二 蚊
作者: 樊增祥 〔清代〕
朝也有蝇,暮也有蚊,长夏懊侬。
看灯前畏啮,艾烟深炷,花间防嘬,扇月轻拢。
饱去樱桃,饥来柳絮,心服希文体物工。
么么物,与醯鸡野马,飘瞥应同。
前身孑孓微虫。更巢睫蟭螟出海东。
叹世间未有,无雷之国,此曹多在,避暑之宫。
暗入罗帷,偷噆玉臂,断送柔荑一掴中。
真宵小,算扫除功大,祇有秋风。
清晨有苍蝇,傍晚有蚊子,漫长的夏季让人烦恼。
在灯前畏惧被叮咬,艾草的烟雾浓厚,花丛中防止被叮,轻轻扇动着月光。
吃饱了樱桃,又饿来了柳絮,心中对希文体的物品感到佩服。
这些小虫子,与醯鸡(指用醋和鸡肉做成的食物)、野马一样,飘荡不定。
它们的前身是微小的孑孓虫,后来又在东海的巢中变成了睫蟭螟。
感叹世间没有雷电之国,这些虫子常常在避暑的地方出现。
它们悄然进入罗帐,偷偷地啃咬玉臂,毁掉了柔嫩的手指。
真是小小的虫子,算是清扫的功夫却很大,只有秋风能带走它们。
作者介绍:樊增祥(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各种诗体,作品风格多变,常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细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夏季,反映了诗人在炎热的夏天对蚊虫的烦恼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表现出一种无奈和幽默的态度。
《沁园春 其十二 蚊》以蚊虫为题材,展现了夏季的炎热和烦恼。诗中通过对苍蝇和蚊子的描绘,传达了生活中的琐碎与不便。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日常生活中常被忽视的细节,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生活哲学。
诗的前半部分,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表现了夏季傍晚的蚊虫肆虐,尤其是在灯前的无奈。诗人对艾烟的使用,既是驱虫的手段,也是对夏日炎炎的无奈回应。后半部分则通过对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细节的敏感。
整首诗语言灵动,意象丰富,诸如“暗入罗帷”,“偷噆玉臂”等描写,突出蚊虫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展现出一种无形的压迫感。同时,诗人对这一现象的调侃与反思,也显得颇具幽默感,体现了清代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深刻观察与独特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生活中总会有一些烦恼和不便,如同夏日的蚊虫,尽管无处不在,但人们仍需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蚊子的生长
B. 夏天的烦恼
C. 诗人的生活
D. 自然的美
诗中提到的“艾烟”主要用于什么目的?
A. 装饰
B. 驱虫
C. 烹饪
D. 照明
作者通过哪种方式表达对生活的态度?
A. 生活的奢华
B. 无奈与幽默
C. 对自然的崇拜
D.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