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行香子 李会首问道》

时间: 2025-05-22 05:10:54

诗句

大道无形。

强立其名。

判五气融摄生成。

贯通六合,总括群灵。

本无情,亦无臭,又无声。

人悟勤行。

造化无生。

要灰心、杳杳冥冥。

不空不有,妙体纵横。

这真常,腾今古,独惺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05:10:54

原文展示

行香子 李会首问道
作者: 刘志渊 〔元代〕

大道无形。强立其名。
判五气融摄生成。
贯通六合,总括群灵。
本无情,亦无臭,又无声。
人悟勤行。造化无生。
要灰心杳杳冥冥。
不空不有,妙体纵横。
这真常,腾今古,独惺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道”的概念展开。道是无形无象的,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却又是万物生成的根本。它贯穿天地,包罗万象,实际上是无情无味无声的存在。人们应通过努力实践来领悟这一道理。创造万物的力量是无生的,若想要追求道的真谛,就必须放下心中灰暗的疑惑。道既不空无,也不是有形的,它的妙用无处不在。这种真常的道理贯穿古今,唯有心灵清醒才能领悟。

注释

  1. 大道无形: 指“道”是无形无相的,无法被具体化。
  2. 强立其名: 强行给“道”起名,是对道的误解。
  3. 五气: 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代表着自然的变化。
  4. 贯通六合: 指道贯穿天地宇宙。
  5. 本无情,亦无臭,又无声: 说明道的本质没有情感、气味和声音,强调其无形无相。
  6. 造化无生: 指自然的创造是无生的,意味着道的存在超越生死。
  7. 灰心杳杳冥冥: 形容心中疑惑、迷茫的状态。
  8. 不空不有,妙体纵横: 道既不空虚,也不是具体的存在,具有深奥的普遍性。
  9. 真常: 指道的永恒不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志渊是元代的诗人,擅长道理和哲学的表达,作品多涉及道教思想,展现了其对自然和道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人通过“道”的探讨来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表达了对自然法则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行香子 李会首问道》是一首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道”的探讨,引领读者思考存在的本质。在这首诗中,诗人首先揭示了“道”的无形与无相,强调了人们对“道”的误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人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常常停留在表面,而刘志渊则通过对“道”的深入探讨,呼唤人们回归本源,理解事物的真正意义。诗中使用的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使得抽象的哲学思想变得具体而可感,读者在品味之余,能够引发深层的思考。

同时,诗人的用词简练而富有力度,表达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对智慧的追求。尽管道是无形的,但它又是贯穿一切的真理,诗人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感悟这一道理。整首诗在阳光与阴影之间,展现了一种深邃的哲思和清明的心境。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大道无形: 强调道的抽象性和不可捉摸性。
    • 强立其名: 表达对道的名相的限制。
    • 判五气融摄生成: 道的作用在于调和五气,促进万物的生成。
    • 贯通六合,总括群灵: 道的广泛性,贯穿天地万物。
    • 本无情,亦无臭,又无声: 进一步说明道的无形特质。
    • 人悟勤行: 提出实践的重要性。
    • 造化无生: 造化的本源即是道,超越生死。
    • 要灰心杳杳冥冥: 提醒人们放下内心的迷茫。
    • 不空不有,妙体纵横: 道的存在状态,既不是空无,也不是实有。
    • 这真常,腾今古,独惺惺: 道的永恒不变,贯穿古今。
  2. 修辞手法:

    • 比喻: “大道无形”比喻道的虚无。
    • 对仗: 诗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节奏感。
    • 排比: 使用多个“无”的叠加,强调道的特性。
  3.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对“道”的深刻理解,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超越表象,领悟事物的本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道: 象征宇宙的真理与法则。
  • 五气: 自然的元素,象征变化与和谐。
  • 六合: 天地万物,象征整体性与统一性。
  • 灰心: 象征内心的迷茫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大道无形”强调了什么?

    • A. 道的具体性
    • B. 道的抽象性
    • C. 道的可见性
  2. 填空题: 诗中提到“本无情,亦无臭,又无声”,这说明道的__

  3. 判断题: “造化无生”意味着道与生死无关。(对/错)

答案:

  1. B
  2. 无形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道德经》:探讨道的哲学思想。
  • 王维的《鹿柴》:同样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志渊和李白在对“道”的理解上,刘志渊更偏向于哲学的抽象性,而李白则在诗中展现了道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道教与中国文化》
  • 《诗词鉴赏与解析》

相关查询

如梦令 如梦令 春暮 如梦令 其二 如梦令 春夜 如梦令 秋夜 如梦令 赠王三校尉宅三姑姑 如梦令 汪淑娟女史过寄园,见访口占 如梦令 如梦令·今夜荼风起 如梦令 其四 题叶欣画汉宫秋晚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钢的词语有哪些 火字旁的字 恒言 拼音shui的汉字全收录_shui的汉字详解 葳蕤 齊字旁的字 方字旁的字 繍的简体字怎么写?繍字简体书写详解_汉字书写学习 陟岵陟屺 一点一横的字有哪些_一点一横汉字详解 辙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义形于色 沦破 双笔字怎么写?双笔字的正确书写方法详解 包含颊的成语 杓棒 一钱太守 三点水的字 疾风彰劲草 遁身远迹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