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5: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5:41
玲珑四犯
作者: 王时翔 〔清代〕
天外层螺,乍瞥见苏门,岚翠飘缈。
旧有高人,峰顶结庐深窅。
除却乞雨医龙,总只守半空清峭。
管领他月壑风岩,时作凤惊长啸。
养生中散空闻教。
伴三年未谙至道。
火光不用全光法,坐锻火光偏耀。
可奈焰烈身危,烧绝广陵琴调。
向碧云飞处,无限意,如风扫。
在天外的山峦上,偶尔可以瞥见苏门的青翠,云雾缭绕。
曾经有位高人,隐居在山峰之顶,深邃而幽静。
除了祈求降雨、医治龙王的病痛,他终究只是在半空中守住那份清冷的高洁。
他统领着月光照耀的山谷与岩石,时而发出凤鸣般的长啸。
在养生的过程中,他漫无目的地听闻教诲。
伴随三年,却始终未能领悟到真正的道理。
火光并不需要完全的光法,独坐炼火的光辉却显得格外耀眼。
可惜的是,烈焰炽热让人感到危险,几乎烧毁了广陵的琴声。
向着碧云飞去,那无限的意境,如同风一般扫荡而过。
王时翔,清代诗人,隐居于山林,崇尚自然,追求道教思想。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山水,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玲珑四犯》创作于清代,正值王时翔对道教思想的深入理解与探索。诗中描绘了山中的隐士生活,反映了作者对高人境界的向往与自身对道理的困惑。
《玲珑四犯》是王时翔对隐士生活的深刻反思与哲理探索。诗中通过描绘天外山水、隐士高人的生活,展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开篇的“层螺”与“苏门”勾勒出一幅幽静的山水画,给人以远离尘世喧嚣的感觉。高人隐居于峰顶,既是对世俗的逃避,也是对内心清净的追求。
在诗的中段,作者通过“乞雨医龙”等意象,表现出高人虽有神通,但依然难免世俗的牵绊,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孤独。同时,“火光不用全光法”则暗示着人们在追求真理时,常常会迷失在表象的光辉之中。尽管他努力探寻道理,但“伴三年未谙至道”却显示出对自身修行的困惑与反思。
整首诗在结尾处以“向碧云飞处,无限意,如风扫”收束,既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也是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诗人在高远的意境中,既有对生活的感慨,也融入了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围绕隐士的生活和修行,探讨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自我反省,同时展现了自然的美与人生哲理的深邃。通过高人的形象,表达了对道教思想的理解与对人生真谛的探寻。
诗中提到的“高人”主要生活在哪里?
A. 山谷
B. 峰顶
C. 湖边
D. 城市
“可奈焰烈身危”中的“焰”指的是什么?
A. 火焰
B. 理想
C. 人生
D. 音乐
诗中“伴三年未谙至道”表明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无奈与困惑
C. 激动
D. 自信
王时翔的《玲珑四犯》与李白的《庐山谣》均描绘了山水之美,但前者更强调隐士的内心探索与哲理思考,而后者则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豪情壮志。王时翔的诗更为内敛,李白则更为奔放,反映出两位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