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8 10:48: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8 10:48:18
石门如崇墉,削石立万仞。
上翻云涛雄,下激雷霆迅。
堂隍欲相合,天匠开一衅。
万壑閟英奇,日月曾莫觐。
六月拥重裘,森阴不可进。
远公石门诗,大雅发清润。
朗咏过前峰,深篁韵疏磬。
石门如同高耸的城墙,削平的石头直立万仞。
上面翻腾的云涛雄伟,下方激荡的雷霆迅猛。
堂隍欲与天相合,天工开出一条缝隙。
万壑深处积蓄着英奇的景象,日月曾经未曾来拜访。
六月里穿着厚重的衣裳,森森的阴影无法进入。
远公的石门诗,格调高雅,发出清润的韵味。
在朗朗吟咏中经过前峰,深邃的竹林间传来疏朗的磬声。
作者介绍:钱谅臣,清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受当时山水诗风的影响,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敬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哲理思考。
《石门涧》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通过描绘石门的壮丽景观,展现了自然的雄伟和人类的渺小。诗的开头对石门形态的描写,使用了“如崇墉”和“削石立万仞”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云涛与雷霆的雄壮景象,表现了自然的力量与气势。
在“堂隍欲相合,天匠开一衅”一句中,诗人巧妙地将自然与人文结合,暗示了自然界的奇妙与人的渺小。万壑之间的景象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氛围,日月未曾造访,更显示了这片区域的独特与孤独。
而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六月拥重裘”反映了山中阴冷的气候,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带给人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最后,提到“远公”的诗作,表达了对古代诗人的敬仰,彰显了诗歌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
整首诗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人的渺小与孤独,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石门在诗中被比作什么?
诗中提到的“远公”指的是谁?
诗中哪个意象体现了自然的力量?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