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58: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3:58:51
夏夜叹
作者: 杜甫 〔唐代〕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整天都没有傍晚,热浪蒸烤着我的肠胃。
怎么能得到万里之外的风,轻轻地吹拂我的衣裳?
天空高悬着明亮的月亮,茂密的林木映照着微弱的光芒。
仲夏的夜晚苦于短暂,打开窗户迎接微凉的气息。
朦胧的光辉能看到细微的东西,飞虫也在空中翩翩飞舞。
世间万物无论大小,皆能自得其常。
想到那些守卫边疆的士兵,辛辛苦苦一年四季守卫家国。
何以能够一洗烦恼,热气在彼此之间互相凝望。
整夜的战鼓声,喧嚣的声音传播到四面八方。
虽有青紫的衣裳包裹身体,还是不如早日回乡。
北城的悲笳声响起,鹳和鹤在空中鸣叫飞翔。
更何况疲倦烦躁,激烈的思念让人难以平静。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著称,关注社会民生,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作品多描绘战乱与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 《夏夜叹》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之后,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中流露出诗人对炎热夏夜的苦恼,以及对国家和边疆将士的思考与关怀。
《夏夜叹》是一首表现诗人内心烦躁与思乡情怀的诗作。开篇以“永日不可暮”描绘了漫长而闷热的夏日,诗人在无尽的白昼中感受到肆虐的炎热,生动地描绘出身处困境的无奈与苦闷。接下来的“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表达了渴望清风拂面的强烈愿望,这不仅是对自然的向往,更是对内心宁静的渴求。
随着诗句的深入,杜甫将视角转向夜晚,提到“仲夏苦夜短”,表现出对短暂夜晚的无奈,期盼能在温和的微风中得到一丝凉意。“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在细微的光亮中,诗人感受到生命的微小与脆弱,这种细腻的观察反映了他深邃的思想。
在后面的几句中,诗人提及守卫边疆的士兵,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思考与担忧,揭示战争带来的苦难与骚扰。最后,他发出“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的感慨,情感愈加浓烈。全诗不仅仅是对夏夜的叹息,更是对社会动荡、个人命运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的抒发,展现了杜甫深邃的人文关怀和对生活的思考。
逐句解析: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诗人感受到漫长的夏日和强烈的炎热,身体受到极大的折磨。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渴望远方的清风来吹拂身上的衣物,表达对凉爽的向往。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描绘夜晚的景象,天空中明亮的月亮洒下微弱的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仲夏的夜晚短暂,打开窗口迎接微凉的空气。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在微光中,细微的东西清晰可见,飞虫在空中舞动。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物质世界的存在无关大小,万物各自有其规律。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想起那些持武器的士兵,整年守卫边疆,感慨其辛苦。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难以消除心中的烦躁,人与人之间互相凝望,似乎都在忍受热气。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整夜的战斗号角声响起,喧嚣的声音传遍四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穿着华丽的衣裳也比不上早日回归故乡来的重要。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北城传来悲凉的笳声,鹳与鹤在空中鸣叫飞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更加感到疲惫与烦躁,思念故乡的心情愈发强烈。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困扰与对故乡的思念。通过描绘夏夜的炎热与短暂,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对边疆将士的关心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夏夜叹》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诗中提到的“仲夏苦夜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夏天的喜爱
B. 对短暂夜晚的无奈
C. 对战斗的渴望
D. 对繁华生活的向往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A. 富贵不重要,家乡更重要
B. 衣服颜色美丽
C. 生活在城市更幸福
D. 战争是无情的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