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6 14:59: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6 14:59:40
公孙孝子
—— 韩维
丧期著常数,在古固有之。
嗟嗟三季后,礼让俗亦衰。
亲亡有不葬,况问功与期。
公孙布衣士,未免寒与饥。
生兮已不恤,死者吾敢欺。
孝生因其心,礼大实以时。
挺然颓俗内,独以古自为。
萧萧天平山,松柏有馀悲,
可以表懿行,刻此无愧辞。
在古代,丧期是有固定的时间规定的。可如今三个月后,礼仪和传统的风俗已经衰退。亲人去世后,甚至连埋葬都有人不去做,更何况去谈功德和时间呢?公孙这样一个平民士人,也难以逃避寒冷和饥饿。生时已无人关心,死后又有谁敢欺骗呢?孝道是因心而生的,礼仪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他在这颓废的风俗中,依然坚持古老的原则。萧瑟的天平山,松柏树下有更多的悲伤,可以用来表彰他的美德,刻下这段无愧的言辞。
韩维,宋代诗人,崇尚古典文化,以其深厚的儒学修养而知名。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传统礼教的坚守与反思,尤其关注家族伦理与社会道德。
《公孙孝子》写于韩维对社会风气愈发冷漠、礼教衰退的忧虑之时。诗中通过公孙的故事,表达对孝道与传统礼仪的坚守,反映当时社会对这些价值观的漠视。
《公孙孝子》以公孙这一平民士人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对传统孝道的坚守与反思。开头几句指出古代丧期的固定性与如今礼仪的衰退,直入主题,带出诗人对当时社会风俗的批判。公孙在亲人去世后,面对社会对他不屑一顾的态度,表达了对生与死的深刻思考。通过“生兮已不恤,死者吾敢欺”,显示出他对生者冷漠与死者尊重的矛盾。接着,诗歌转向公孙内心的坚守,强调孝道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而不是外在形式的遵循。
最后,借用“天平山、松柏”这一自然意象,表达了对公孙孝行的赞美,赋予了孝道以自然的、永恒的价值。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富有力量,情感深邃,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传统的坚守,构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道德画卷。
整首诗歌反映了对孝道的坚守与对社会风气的批判,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情冷漠的无奈,是对古代礼教的深情呼唤。
公孙孝子的主题是什么?
a) 友情
b) 孝道与传统
c) 爱情
诗中提到的“丧期”指的是什么?
a) 结婚的时间
b) 亲人去世后的守丧时间
c) 学习的时间
作者对社会风俗的态度是怎样的?
a) 赞美
b) 批判
c) 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