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1:11: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11:47
汉高礼义入陵夷,
械到萧何更有谁。
惟有子房云外客,
不称名字冠当时。
汉朝的高祖刘邦,礼义之道被践踏得如此彻底,
在他死后,萧何是唯一能够支撑大局的人。
唯有张良这位云游的客人,
虽然他没有名声,却是当世的杰出人物。
陈普,字景融,号惭愧,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主要以诗词见长,作品多反映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悟,风格清新而又富有哲理。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北方金朝与南宋的对峙时期,诗人借古喻今,通过对汉初历史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思考,表现了对真正人才的渴望与对权臣的反思。
《咏史上·萧张二首》以汉高祖刘邦的礼义崩坏为切入点,展现了权力更迭与历史人物的命运。开篇提及汉朝的高祖,直接揭示了历史的悲剧。诗中的“礼义入陵夷”,不仅是对当时政治乱象的控诉,也传达了对道德沦丧的深思。
接着,诗人把目光投向萧何,作为刘邦的得力助手,他在历史的洪流中显得尤为重要。诗中“械到萧何更有谁”,表现出萧何在权力斗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能独自支撑大局的重要性。萧何的存在,似乎是对汉朝初期的一种力量维系,然而这并不代表历史的光辉。
而张良的形象则更为特殊,他是“云外客”,虽身处历史之外,却是当时杰出的人物。这一形象的描绘,不禁让人反思:真正的英才不在权力中心,而是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之外,静静等待时机。全诗以深邃的历史感与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切洞察,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与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汉初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道德沦丧的惋惜,同时也对真正人才的渴求与对权力中心的反思。诗人在历史的镜子中,透视出对现实的批判与对理想的追求。
汉高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诗中提到的“云外客”指的是谁?
“礼义入陵夷”意指什么?
两者在表现手法上均使用了历史典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更聚焦于历史的教训,后者则体现了个人的感慨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