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31: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31:09
九日登南安东山
自怜天畔眼,又对菊花丛。
醉折东山屐,醒回落帽风。
竹光移石榻,萝月上珠宫。
归路烟霞隔,寒钟出涧东。
在这高高的天边,我对自己的眼界感到惋惜,眼前又是那片菊花丛。
我喝醉了,随意折下东山的菊花,清醒时却又遭风吹落了帽子。
竹影映在石榻上,月光洒在萝卜上,仿佛进入了珠宫。
归途的路上烟霞阻隔,寒冷的钟声从东边的山涧传来。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明显典故,但“九日”与重阳节有关,重阳节是古代人们登高、赏菊、避灾的日子,常与长寿、吉祥相联系。
作者介绍: 谢与思(约1550-约1600),明代诗人,生平不详,擅长诗歌,尤其是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
创作背景: 《九日登南安东山》创作于重阳节,诗人可能在东山上静享秋日的菊花盛景,表露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九日登南安东山》是一首描绘秋日景色的佳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与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诗的开篇以“自怜天畔眼”引入,流露出一种对自我境遇的惋惜,映衬出诗人在自然之中感到的孤独与无奈。接下来的“醉折东山屐,醒回落帽风”,则通过醉酒与清醒之间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瞬间的珍惜与对现实的无奈。
“竹光移石榻,萝月上珠宫”两句,则以细腻的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秋夜图景,竹影和月光交相辉映,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人间仙境。在诗的尾声中,“归路烟霞隔,寒钟出涧东”则以归途的意象,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往的追忆,钟声的回响仿佛在告别过往,留下深远的思考空间。
整首诗在意象上结合了自然景色与心理感受,表现出诗人对时光的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兼具了视觉美和情感深度,令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秋日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展现了对美好瞬间的珍惜,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诗中强调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交融,体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自怜”意指:
A. 自我欣赏
B. 自我怜惜
C. 自我陶醉
D. 自我嘲讽
诗中的“东山”主要象征:
A. 财富
B. 自然美
C. 亲情
D. 忧伤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对饮酒的赞美
B. 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
C. 对友情的讴歌
D. 对爱情的追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谢与思的《九日登南安东山》更侧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王维则更强调对兄弟情谊的思念,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