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和曾待制游两山》

时间: 2025-07-12 04:13:43

诗句

翰林碑立崔嵬上,待制诗题杳霭间。

人天八万四千塔,便合推为第一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04:13:43

原文展示:

翰林碑立崔嵬上,
待制诗题杳霭间。
人天八万四千塔,
便合推为第一山。

白话文翻译:

在巍峨的崔嵬山上,矗立着翰林的碑石,
待制的诗歌题刻在雾霭缭绕之中。
人间和天上的八万四千座佛塔,
都应该推崇这里为第一座山。

注释:

  • 翰林碑:指的是记录文人或重要事件的碑石,通常立于名山大川之地。
  • 崔嵬:形容山势高耸、巍峨。
  • 待制:指的是在官职上等待任命的人,通常是指文人或官员。
  • 杳霭:形容雾气朦胧,意境深远。
  • 八万四千塔:出自佛教典籍,象征众多的佛教圣地和信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作品以豪放、清新见长,尤其擅长描写山水和表达爱国情怀。陆游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变迁,创作了大量诗词,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和曾待制游两山》写于陆游晚年,是他与友人游览名山时的即兴之作,表达了他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所提到的两山,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宇宙的敬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而精致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名山的崇敬之情。首句“翰林碑立崔嵬上”开篇即点明了地点和主题,碑石的高耸与崔嵬山的巍峨相得益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作者借助“待制诗题杳霭间”描写了在雾霭中的诗歌题刻,既展现了山的神秘,又让人联想到文人雅士的踪迹,创造出一种超然的氛围。

后两句则引入佛教意象,提到“人天八万四千塔”,不仅增添了诗的文化厚度,也表达了对信仰和理想的追求,强调了此地的神圣性。诗的最后一句“便合推为第一山”,则是对这座山的高度评价,传达出一种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敬仰。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文思想的交融,展现了陆游对山水的热爱、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翰林碑立崔嵬上:描绘了高耸的崔嵬山上矗立着翰林的碑石,给人以巍峨壮丽的印象。
  2. 待制诗题杳霭间:在雾霭弥漫的环境中,文人待制的诗歌题刻显得格外深邃,营造了神秘的氛围。
  3. 人天八万四千塔:提到佛教的塔,象征着无数的信仰和文化积淀,强调了山的神圣和重要性。
  4. 便合推为第一山:总结全诗,表达对这座山的高度敬仰。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八万四千塔”比喻山的崇高地位,赋予其更深的文化内涵。
  • 意象:诗中山、水、碑、塔等意象交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与文化的交融画面。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敬重,体现了他对人生理想与信仰的追求。通过对崔嵬山的赞美,表现出对人类精神和文化的推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翰林碑:象征着文人雅士和高洁的文化追求。
  • 崔嵬:代表着高大、巍峨的自然景观,体现自然的伟岸。
  • 杳霭:象征着神秘和深邃,暗示着难以捉摸的人生哲理。
  • 八万四千塔:象征着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对信仰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陆游
    D. 白居易

  2. “翰林碑立崔嵬上”中的“翰林”指的是什么? A. 书法
    B. 文人
    C. 山石
    D. 教育

  3. “八万四千塔”主要代表什么? A. 自然
    B. 佛教信仰
    C. 人生哲理
    D. 文学成就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早发白帝城》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陆游的《和曾待制游两山》和李白的《庐山谣》,两者均以山水为题材,但陆游更注重文化和人文沧桑,而李白则倾向于表现个人的豪情和浪漫情怀。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点绛唇 点绛唇 饯春 点绛唇 四姑偶得归宁,又急告别,作此寄恨 点绛唇 点绛唇 其一 点绛唇 谢万仲理惠绵 点绛唇 春愁 点绛唇 简陆元见徵士 点绛唇 点绛唇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搅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承颜顺旨 长字旁的字 传流 心服首肯 蹦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臼字旁的字 总撒 狙猿 草字头的字 窥测方向,以求一逞 为虎傅翼 业字旁的字 桧烟 征敛无度 无悰 衣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