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18:04: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18:04:15
临江使君陈华叟哀诗二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众闻鸣镝惊麕散,独奋空拳跃马迎。
嚼齿骂声殊未绝,归元血面尚如生。
睢阳合祀无南八,河北诸城有杲卿。
可惜援师来已晚,当时巷战只州兵。
这首诗写的是众人听到鸣响的箭矢声而惊散了麕鹿,而我却独自用空手跃马迎敌。即便是愤怒的骂声依旧未绝,归元的血迹在脸上依然像是活着一般。睢阳祭祀的南八根本没有,河北的诸城中却有杲卿。可惜援军来得太晚,当时的巷战只有州兵在作战。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天池,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诗人。他的作品以豪放、激昂著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动荡的历史时期,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内忧外患,诗人通过哀诗表达对当时局势的无奈与愤怒,以及对援军迟来的遗憾。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悲壮的场景,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战斗的惨烈与无奈。开篇的“鸣镝”声传达出一种紧迫感,直接引发了对生命的恐惧与对战斗的召唤。诗人以“独奋空拳跃马迎”表现出个人的勇敢与无畏,然而这种勇敢却又是无奈的,面对敌人,孤军奋战的情景让人感到悲壮。
在“嚼齿骂声殊未绝,归元血面尚如生”中,诗人通过对骂声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怒火中烧的感觉,而“归元血面”则暗示了战斗的残酷,鲜血未干,生命依旧在延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接下来的两句提及“睢阳合祀无南八”,将诗人对历史和现状的反思融入其中,显现出对南方失落的哀痛。而“可惜援师来已晚”,则是对当时局势的深切遗憾,表达了对援军未能及时到来的无奈与悲伤。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战争的控诉,更是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情感基调悲壮而沉重。
诗词测试:
诗中“鸣镝”指的是什么?
诗人用“空拳”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可惜援师来已晚”反映了怎样的情绪?
答案: 1-B, 2-A,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