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2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8:23:49
《王孙满对楚子》
作者:左丘明 〔先秦〕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出征陆浑的敌人,便到达洛阳,观兵于周边的疆域。周定王派王孙满去劳驾楚王。楚王问鼎的大小和轻重。王孙满回答说:“这在于道德,而不在于鼎的重量。”古代夏朝有德行,远方的国家都来进贡金银,铸造鼎来象征物品,各种物品都为之准备,使人民知道神明的威严。因此,百姓在河川、泽地、山林中都不会遇到不幸的事情。即使是鬼神也没有两个面目,谁都无法遇到。这样可以上下和谐,以承接天命的福祉。桀王昏庸无道,鼎迁至商朝,祭祀持续六百年。商纣王残暴,鼎迁至周朝。德行的光明,虽小,仍然重视;奸邪的回旋,虽大,却轻视。天命赐予明德,有所依止。周成王在郏鄏安定鼎器,卜算三十年,卜算七百年,都是天命的安排。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尚未改变。至于鼎的轻重,不能随便询问。
左丘明,先秦时期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以《左传》闻名,擅长叙述历史和抒发政治见解。
此诗作于战国时期,正值诸侯争霸,政治斗争激烈。左丘明通过对话的形式,借以表达对德治的重要性,反映出历史的教训。
《王孙满对楚子》以王孙满与楚王的对话为主线,深刻探讨了德与权的关系。诗中通过历史故事,强调了道德的力量和重要性,指出真正的统治者应以德治国,而非依赖物质的象征如鼎。这种思路在先秦时期尤为重要,反映出对权力的深刻反思与理解。
王孙满的回答不仅是对楚王的回应,更是对历史的总结。他提到的夏、商、周三朝的兴衰,借助鼎的象征,展示了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诗中提及的历史人物如桀、纣,成为了昏庸和暴虐的代名词,提醒后人警惕。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有力,富有哲理,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政治与道德的深刻思考。王孙满的智慧与历史的教训相结合,使得这首诗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具有深远的影响。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兴衰与统治者的德行为密切相关。通过历史的教训,告诫后人要以德治国。
楚王出征的目的是什么?
a) 观兵
b) 进贡
c) 讨好周王
d) 休战
王孙满认为鼎的轻重在于什么?
a) 大小
b) 材质
c) 德行
d) 形状
诗中提到的“桀有昏德”指的是哪个朝代的统治者?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