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07: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07:58
象数岂绝学,因人成古今。
创始良独难,踵事生其新。
测量变西儒,已知无昔人。
便欲废筹策,三率归同文。
宁知九数理,灼灼二支分。
句股测体线,隐杂恃方程。
安得以比例,尽遗古法精。
勿庵有病夫,闲居发疑倩。
展转重思维,忽似窥其根。
和较有实用,正负非强名。
始信学者过,沿古殊失真。
辟彼车与骑,用之各有神。
篆籀夫岂拙,弩啄日以亲。
援笔注所见,卷帙遂相仍。
念子学有宗,何当细与论。
象数的学问并未绝迹,因人而传承至今。
创立新的理论实在不易,接续前人的成果才能创新。
西方的测量方法,早已知晓前人无可比拟。
我想放弃传统的筹策,三率归于同一种文字。
哪能知道九个数理,清晰地分开两条支线?
句股测量体线,隐秘中依赖方程的帮助。
如何能用比例,完全抛弃古法的精髓?
勿庵虽有病身,闲居中却能发出疑问。
反复思索,让我似乎窥见了事情的根本。
和谐的比较更有实用,正负并非强烈的名分。
我开始相信学者们的偏见,沿袭古代的学问未必真实。
驾驭那车与骑,各有其神奇之处。
篆书与籀文岂是拙劣,弩箭飞向太阳亲密无间。
提笔记录所见,卷帙随之相承。
想到你在学问上有宗旨,何时能与我细细探讨?
作者介绍:梅文鼎,清代人,生于文人辈出之时,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其作品多集中在数学、哲学及诗词创作上,善于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清代,正值中西文化交流的初期,作者在反思古代数学与新兴西方数学的碰撞与融合,表达了对传统与现代学术的思考。
梅文鼎的《复柬方位伯》是一首以数学为主题的诗作,深刻探讨了古今学术的传承与创新。诗中表达了对传统象数学问的尊重,同时又不失对新兴西方科学的探讨。作者通过“象数岂绝学”开篇,表明古代学问仍有其重要性,但接着又提到“创始良独难”,显示出创新的艰难。
在诗中,梅文鼎将传统与现代的数学思想进行对比,强调西方的测量方法和古代的理论之间的差异,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学术态度。他提出要“便欲废筹策,三率归同文”,以表达对于创新的渴望。诗中反复提及的“九数理”和“安得以比例”等,显示出他对数学的深厚理解与思考。
整首诗在形式上严谨,意象丰富,既有对古代学问的赞美,又有对现代科学的探索,体现出梅文鼎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思考。诗的最后,作者对友人的呼唤,显示出对学术交流的渴望,呼应了整首诗的主题,传递出一种学术共同体的精神。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学术之间的关系,强调在尊重古代知识的同时,勇于创新与探索的精神。作者通过对数学理论的思考,体现出对学术交流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象数”主要是指什么?
A. 数字与符号的结合
B. 古代的数学学问
C. 西方的测量方法
D. 现代科技
作者对西方的测量方法持何态度?
A. 完全否定
B. 赞同并学习
C. 中立态度
D. 只关注古法
“安得以比例,尽遗古法精”这句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
A. 对古法的完全否定
B. 对古法的尊重与怀念
C. 强调比例的重要性
D. 强调创新的必要性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梅文鼎的《复柬方位伯》更偏重于学术思考与数学探讨,而杜甫的作品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慨。两者均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与个人的深刻思考,却在主题与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