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瑞鹧鸪 其四 秋闺》

时间: 2025-05-12 10:31:53

诗句

山槛晴归漠漠烟。

绿窗红泪冷涓涓。

长疑好事皆虚事,可得潸然是偶然。

兰烛烬,江波连。

当时惆怅不曾眠。

起来自擘纱窗破,病眼开时月正圆。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10:31:53

原文展示:

瑞鹧鸪 其四 秋闺
作者: 董元恺 〔清代〕

山槛晴归漠漠烟。
绿窗红泪冷涓涓。
长疑好事皆虚事,
可得潸然是偶然。
兰烛烬,江波连。
当时惆怅不曾眠。
起来自擘纱窗破,
病眼开时月正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秋天的闺房中,望着窗外的情景,表达了她的孤独与愁苦。
晴天的山间,烟雾弥漫,显得格外空旷。
窗边的泪水如泉涌,心中冷冷清清。
我总觉得美好的事情都像是虚幻的,
而那些流泪的时刻却似乎是偶然的。
烛光微弱,江水连绵不断。
当时我因惆怅而未曾入睡。
起身撩开纱窗,病眼一睁,月亮正好圆满。

注释:

  • 山槛:山边的栏杆或平台,指山间的美景。
  • 漠漠烟: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朦胧。
  • 绿窗:窗户的颜色,象征着生机与宁静。
  • 红泪:指眼泪,暗示着伤心。
  • 潸然:流泪的样子。
  • 兰烛:指香兰蜡烛,代表孤独的夜晚。
  • 江波:江水的波动,象征时间的流逝。
  • 惆怅:忧愁、烦恼。
  • 纱窗:细致的窗户,象征着隔离与保护。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兰烛”和“江波”都是常见的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兰烛代表了夜晚的孤单与思念,江波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元恺,清代诗人,以细腻的诗风和深刻的情感见长。他的作品多关注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常在诗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创作背景:

《瑞鹧鸪 其四 秋闺》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女性在秋季的思念与孤独。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内心的情感波动,体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中女性的孤独与情感的纠结。开篇的“山槛晴归漠漠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荒凉的氛围,给人一种空旷的感觉。接下来的“绿窗红泪冷涓涓”将情感的低落与环境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中“长疑好事皆虚事”,流露出对人生美好事物的怀疑,尽管美好的事情常常让人期待,但在孤独的夜晚,这种期待却显得无比虚幻。而“可得潸然是偶然”则表达了对泪水流淌的无奈,似乎在说,眼泪的流出也许只是偶然,无法控制。

最后几句“起来自擘纱窗破,病眼开时月正圆”则将孤独与思念推向高潮,透过窗户望向夜空,看到满月时,心中的悲愁似乎也得到了些许的慰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思念的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槛晴归漠漠烟:晴天的山上,烟雾弥漫,给人一种空旷而宁静的感觉。
  2. 绿窗红泪冷涓涓:窗户是绿色的,泪水如涓涓细流,表现出内心的伤感。
  3. 长疑好事皆虚事:长久以来我怀疑美好的事情都是虚幻的。
  4. 可得潸然是偶然:流泪似乎全是偶然,无法控制。
  5. 兰烛烬,江波连:烛光微弱,江水不断流动,象征着孤独与时间的流逝。
  6. 当时惆怅不曾眠:当时因为忧愁而未曾入睡。
  7. 起来自擘纱窗破:起身撩开纱窗,象征着对外界的渴望。
  8. 病眼开时月正圆:病眼一睁,正好看到圆月,暗示着希望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红泪”比喻眼泪,形象生动。
  • 对仗:如“兰烛烬,江波连”,形成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孤独、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体现了女性在秋天的多愁善感。

意象分析:

重要意象及解释:

  • :象征着高远与空旷,代表内心的孤独。
  • :象征着内心的隔阂与对外界的渴望。
  • 红泪:象征着伤心与思念。
  • 烛光:象征着孤独的夜晚与希望的微弱。
  • 月亮:象征着圆满与希望,尽管孤独,但仍有美好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槛晴归漠漠烟”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绿窗红泪冷涓涓”中的“红泪”指的是什么?

    • A. 眼泪
    • B. 血
    • C. 花瓣
    • D. 水珠
  3. 诗中提到的“兰烛”象征着什么?

    • A. 光明
    • B. 孤独
    • C. 喜悦
    • D. 财富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秋词》 by 朱熹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秋夕》:同样描绘了秋天的孤独,但更侧重于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反思。
  • 朱熹的《秋词》:更注重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与实践》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挽翁仲山常卿二首 其二 戏题山庵二首 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 用强甫蒙仲韵十首 枕峰寺 寒食清明十首 念奴娇 其十八 乙卯端午十绝 杂咏一百首·杜预 即事六言四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居牙 面面俱全 三撇旁的字 苦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攴字旁的字 六艺 靣字旁的字 悦尼来远 骨字旁的字 匡合之功 金雀 犬字旁的字 治郭安邦 耸动听闻 包含助的词语有哪些 迈德 粮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半筹不纳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