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即目》

时间: 2025-07-12 07:48:58

诗句

野水吞桥争赴壑,晴云夺路乱趋山。

雨馀好景凭谁写,画意诗情满目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07:48:58

原文展示:

即目
作者: 萧端澍 〔清代〕

野水吞桥争赴壑,
晴云夺路乱趋山。
雨馀好景凭谁写,
画意诗情满目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自然景象:河水奔流不息,仿佛要吞没桥梁,流向深谷;阳光明媚的云彩在天空中交错,扰乱了通往山的道路。雨后美丽的景色,究竟该由谁来描绘呢?诗意和画面感充满了我的眼前。

注释:

  • 野水:指自然界的河流,流动不息。
  • 吞桥:形象地描述了水势汹涌,几乎要吞没桥梁。
  • 争赴壑:形容水流向深谷奔去,生动而形象。
  • 晴云夺路:晴天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化,像是夺走了通向山的道路。
  • 雨馀好景:雨过天晴后,留下的美丽景致。
  • 凭谁写:在感叹美景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表达这份美丽。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对艺术创作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萧端澍(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感悟。他的诗风清新、高远,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期,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美好,引发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与艺术的双重热爱。

诗歌鉴赏:

《即目》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诗人通过对雨后水流与晴空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首联“野水吞桥争赴壑”以生动的意象展示了河水的奔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可以听到水流的轰鸣声。而“晴云夺路乱趋山”则通过对云彩的描写,展现了晴天的宁静与变化,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突显了自然的多样性和不可捉摸。诗的后两句则转向内心的独白,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时的无奈与思考,究竟谁能将这美好景色化为文字和画面?这不仅仅是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领悟与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野水吞桥争赴壑”:描述水流的力量与奔放,给人以直观的感受。
    • “晴云夺路乱趋山”:展现了晴空下的复杂景象,暗示了自然的变幻。
    • “雨馀好景凭谁写”:表达了对美景的珍视与对创作的思考。
    • “画意诗情满目间”:感叹眼前的美景与诗画的结合,情感丰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流比作“吞桥”,形象生动。
    • 拟人:晴云“夺路”,赋予自然以生命和意志。
    • 对仗:上下联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及对艺术创作的思考,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艺术之间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 野水:象征生命的奔放与活力。
  • 晴云:象征自然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 好景:代表了美好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野水吞桥”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自然的宁静
    B. 水流的汹涌
    C. 桥梁的坚固
    D. 天空的美丽

  2. “雨馀好景凭谁写”中的“谁”指的是什么? A. 诗人自己
    B. 画家
    C. 任何人
    D. 自然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萧端澍的《即目》,两者均描绘了自然的美,但王维更注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哲理,而萧端澍则强调了自然的动态与变化,展现了不一样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萧端澍研究》
  • 《山水诗与自然美的表现》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久雨 送客游吴 寄许浑秀才 奉送刘使君王屋山隐居 送沈亚之尉南康 潭州席上赠舞柘枝妓 吹笙歌 游山南寺二首 夜过洞庭 经靖安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旁得香气 高字旁的字 麦饵 命在朝夕 媚妩 首字旁的字 蕃阜 刘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毛字旁的字 霸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畴的词语有哪些 絶句 应接不遑 无字旁的字 臣字旁的字 裘马清狂 活该 感恩戴义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