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舟行见月》

时间: 2025-04-27 07:59:41

诗句

月入孤舟夜半晴,寥寥霜雁两三声。

洞房烛影在何处,欲寄相思梦不成。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59:41

原文展示

舟行见月
月入孤舟夜半晴,
寥寥霜雁两三声。
洞房烛影在何处,
欲寄相思梦不成。

白话文翻译

在夜半的晴朗时分,月光洒入孤舟,
偶尔听到两三声霜雁的叫声。
洞房里的烛影不知道在何方,
我想寄托相思的梦,却无法成行。

注释

  • 月入:月光照入,指月亮的光辉洒在船上。
  • 孤舟:孤独的船,表达诗人独自一人的寂寞。
  • 霜雁:霜天中飞来的大雁,象征着凄清的意境。
  • 洞房:新婚的房间,烛影摇曳,代表温暖的情感。
  • 相思:思念,表达对爱人的深切怀念。
  • 梦不成:梦无法实现,指相思难以寄托。

典故解析

“霜雁”常用来表达秋冬季节的凄凉与孤独;“洞房”则常见于描写恋爱与婚姻的背景,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权德舆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
  •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漂泊或旅途中,借景抒情,表达对爱人的思念,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舟行见月》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孤舟夜行时的心境。首句“月入孤舟夜半晴”便设下了一个清幽的夜晚场景,月光洒落在孤独的船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孤寂的氛围。随后的“寥寥霜雁两三声”则增添了几分凄凉,寥寥的雁声在夜空中回荡,犹如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最后两句“洞房烛影在何处,欲寄相思梦不成”则转入对爱人的深切思念,既有对过去温馨生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梦境的无奈。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细腻,情感的表达上简洁而深刻,展现了作者对景与情的完美结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月入孤舟夜半晴”: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光照在孤舟上,给人一种清晰而孤独的感觉。
    • “寥寥霜雁两三声”:听到几声霜雁的叫声,进一步强化了孤独的意境。
    • “洞房烛影在何处”:提到洞房,暗示了对爱人和温暖生活的怀念。
    • “欲寄相思梦不成”:表达了想要寄托思念的愿望,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流露出无奈和惆怅。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月入孤舟”和“霜雁两三声”,形成对称美。
    • 比喻:将孤舟与内心的孤独相联系,增强情感的渲染。
    • 拟人:烛影的提及,使得静物有了情感,增添了诗的情绪。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夜行舟上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人深切的思念,反映出孤独与无奈的情感。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清明与寂静,也能引发思念之情。
  • :代表孤独与漂泊,体现了诗人的心境。
  • 霜雁:象征秋冬的凄凉,关联到诗人的孤独感。
  • 洞房:隐喻温暖的爱与家庭,产生情感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孤舟”象征什么?

    • A. 热闹
    • B. 孤独 (正确答案)
    • C. 幸福
  2. “月入孤舟夜半晴”中的“月”可以理解为?

    • A. 太阳
    • B. 明亮的光辉 (正确答案)
    • C. 云
  3. 诗中提到的“霜雁”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温暖
    • B. 凄凉 (正确答案)
    • C. 快乐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 诗词对比

    • 权德舆的《舟行见月》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涉及月亮,前者侧重于思念和孤独,后者则更强调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相关查询

游仙诗 抱黄洞 岳麓寺 清风峡 次白莹青云天梯诗韵 西邻桑间有隙地从可五丈其横五分之一荒蔓瓦 无兔而用鸡毛无直干而用粗竹坐是二者故封川 鸿沟 闰四月夜草亭独坐玩月 客至木绵坐已为长韵成四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香字旁的字 包含颜的词语有哪些 狼号鬼叫 永康 玄字旁的字 寸善 免册 洗耳拱听 校习 放言高论 琼莄露 尢字旁的字 包含翊的词语有哪些 衣字旁的字 歹字旁的字 边结尾的成语 小儿破贼 危言耸听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