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7: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7:07
战城南
作者: 杨炯 〔唐代〕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经历战乱的艰辛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诗人在遥远的塞北行走,途中战斗的苦涩和痛苦交织在一起。他描述了战旗像鸟的翅膀那样飞扬,盔甲则像鱼鳞一样闪烁。冰冷的水伤害了马匹,悲伤的风则使人愁苦。内心明亮如同白日,却又被千里之外的黄尘笼罩,象征着战乱带来的无尽苦楚和无奈。
杨炯,字子华,唐代诗人,生于公元660年,卒于公元730年。他是初唐四杰之一,以诗歌和骈文著称,作品多探讨人生哲理和感慨历史。
《战城南》创作于唐代盛世时期,但边疆战事时有发生,诗人在经历边塞战争的磨难后,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借助个人经历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战城南》是一首充满悲壮气息的古诗,诗人在描绘战争场景的同时,深刻地反映了个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首联“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直接点明了战争的艰辛和距离的遥远,表明了身处战乱中的孤独与无助。次联中“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现出战斗的激烈与盔甲的闪耀,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感。
诗中“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进一步深化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不仅是战士的死亡,连马匹也因环境的恶劣而受伤,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而“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则是诗人内心的写照,尽管对于战争的真相有清晰的认识,但身处其中却是无力改变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环境的描绘、对士兵心理的刻画,以及对未来的惆怅,展现了唐代士人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普遍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例如“幡旗如鸟翼”使用了比喻,生动展现了战斗的场面;“甲胄似鱼鳞”则通过比喻形象化了盔甲的特性。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生命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控诉。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唐代士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怀。
诗中“塞北途辽远”表达了什么?
A. 战争的胜利
B. 战争的遥远与艰难
C. 诗人的旅程愉快
答案:B
“甲胄似鱼鳞”这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答案:B
诗中提到的“悲风”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愁苦
C. 生气
答案:B
《战城南》和王昌龄的《从军行》都表现了士兵在战乱中的苦难,但《战城南》更注重内心的感受与反思,而《从军行》则更侧重于战斗场面的描绘。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