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1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2:39
未出海门国,遥遥见城郭。
江风四月寒,衲衣尚嫌薄。
在尚未驶出海门之国时,远远就可以看到城郭。
四月的江风依然寒冷,僧衣还是觉得单薄。
“江门”指的是一个地理位置,可能与作者的生活背景有关。诗中提到的“衲衣”反映了作者的僧侣身份,表明诗人可能对寒冷的感受十分敏感。
通凡,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可能由于身份原因,作品流传较少。他的诗词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具有清新淡雅的风格。
这首诗写作于春季,环境寒冷,诗人身为僧人,可能在进行旅行或出行,表达一份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江门地区的春寒之景,诗的开头“未出海门国”便暗示了诗人身处的环境,给人以清新的气息。诗中通过“遥遥见城郭”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远眺的感觉,表现出一种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观察。随着江风的袭来,诗人感受到四月的寒意,进一步强调了季节的变化和气温的不适。最后一句“衲衣尚嫌薄”更是将个体的感受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表现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敏感与无奈。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环境的描写,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与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江门春寒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中提到的“海门国”指的是哪个地区?
A. 海洋
B. 江门
C. 山区
D. 城市
诗人对四月的江风有什么感受?
A. 温暖
B. 寒冷
C. 湿润
D. 炎热
诗中提到的“衲衣”是什么?
A. 僧人的衣服
B. 普通衣服
C. 冬衣
D. 夏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