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同刘劝农彦和葛县令祐之游苍谷口四首 其三》

时间: 2025-05-12 04:10:21

诗句

方山忽断两崖开,中有苍河自北来。

行出山门俱不见,玉龙翻作地中雷。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4:10:21

原文展示:

方山忽断两崖开,中有苍河自北来。
行出山门俱不见,玉龙翻作地中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方山的壮丽景象。突然之间,山崖中间断裂,苍河从北方奔流而来。当我走出山门时,四周再也看不见其他景物,唯有那翻滚的玉龙,仿佛化作了地底的雷声。

注释:

  • 方山:指的是一座山,可能是指特定的地理位置。
  • 苍河:形容河流的颜色,表示水流清澈或者深邃。
  • 玉龙:用以比喻河水的翻滚,形象生动。
  • 地中雷:比喻水流轰鸣的声音,形象地表达出流水的壮丽与气势。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玉龙”与“雷”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的诗句中常以龙形象化水流的意象,表达水的力量与美。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恽(生年不详,卒年1307),元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情感细腻。
  • 创作背景:王恽的创作多受当时社会动乱的影响,他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诗中通过对方山及苍河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头的“方山忽断”给人以突兀的感觉,仿佛一切都在瞬间改变,暗示了自然的力量。接下来的“苍河自北来”则表现了河流的奔腾不息,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时间的推移。最后一句“玉龙翻作地中雷”,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水流激荡的声音,还隐含了自然的伟大和神秘,令人感受到一种震撼和敬畏。整首诗语句简练,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方山忽断两崖开”:描绘方山的壮丽,突显自然的险峻与变化。
    • “中有苍河自北来”:苍河从北方流来,显示了水流的方向和生命力。
    • “行出山门俱不见”:走出山门后,四周的景物都不再可见,突显了一种孤独感。
    • “玉龙翻作地中雷”:水流声如雷,增强了诗歌的气势和音韵美。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河流比作“玉龙”,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拟人:通过“翻作地中雷”,赋予自然声音以人的属性,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壮丽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流动的感悟,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意象分析:

  • 方山:象征自然的力量与不可预测性。
  • 苍河:代表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推移。
  • 玉龙:象征着美丽与力量的结合。
  • 地中雷:暗示自然的威严与声音的震撼。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方山”是用来描绘什么的? A. 一座平坦的山
      B. 一座险峻的山
      C. 一座小山

    2. 诗中的“苍河”指的是什么? A. 一条河流
      B. 一片湖泊
      C. 一条小溪

    3. “玉龙翻作地中雷”的意思是什么? A. 河水声如雷鸣
      B. 河流很平静
      C. 山崖很高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与王恽的诗相比,王维的诗更显得细腻、柔和,而王恽的则更为壮阔、豪放。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恽研究》
  • 《中国山水诗论》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生查子  集句 白苧词 其二 咏史(二十一首) 感时述事(十首) 雪晴偶兴因以成篇 莲塘曲 忆王孙十二首  其九 集句 春兴 再用前韵(二首) 满庭芳  重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荡的成语 正直无邪 迷开头的成语 东安公 圣渥 责买 咏絮之才 石字旁的字 烟花风月 碱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象的词语有哪些 使唤 丨字旁的字 三撇旁的字 作脸 神惊鬼怕 非字旁的字 口字旁的字 遗华反质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