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9:14: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9:14:34
绝怜山崦两三家,不种香粳只种麻。
耕遍沿堤锄遍岭,都来能得几生涯。
这片山区只有两三户人家,那里不种香米和粳米,只种麻。
田地耕作遍及堤岸,锄头挥动到山岭,然而这一切又能换来几生涯的生活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直接典故,但反映了宋代农村的生活状态。诗中提到的香米和麻,体现了当时农民的选择与苦恼,暗示了农业生产的艰辛与有限的收入。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生活琐事入诗,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过白沙竹枝歌六首》是杨万里在游历过程中所作,反映了他对乡土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诗中描绘的乡村生活,表现了农民的艰辛,尤其是在经济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农民的生计问题。
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切关注与同情。开篇以“绝怜”二字直接表达了对山中人家的怜悯,山崦间只见两三户人家,说明该地区的荒凉与贫困。接着提到农民不种优质的香粳米,只种麻,暗示了他们的经济条件有限,无法选择更好的作物。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农村的艰辛,也表现出农民在生存与发展的困境中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最后两句“耕遍沿堤锄遍岭,都来能得几生涯”,生动地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却又含蓄地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这一切的努力究竟能带来多少生活的保障与希望?这种对生活的深度反思,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社会批判意味,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切理解与同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农村生活艰辛的感慨,反映了农民在经济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与对未来的迷茫,诗人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对农民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作物有哪些?
诗人对山区人家的态度是怎样的?
诗中提到的农民耕作的范围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过白沙竹枝歌》与杜甫的《月下独酌》在描写田园生活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前者更关注农村的艰辛与生计困境,而后者则表现出在自然环境中的孤独与自我反思。两者虽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