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2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23:22
登大茅峰
司马龙藻 〔清代〕
颇似孙登啸,清吟动远松。
石形盘卧虎,山势纵游龙。
谷暗林皆雨,泉鸣涧有钟。
具区三万顷,一望写心胸。
这首诗描写了大茅峰的壮丽景色,诗人感叹其气势恢宏,似乎有如孙登那样的豪情,清脆的吟唱声荡漾在远处的松林之中。山石的形状宛如卧着的老虎,山势犹如在游动的龙。山谷里阴暗潮湿,树林中到处是雨水,泉水声如钟声般响亮。在这辽阔的天地之间,尽收眼底的景致让人心胸开阔,感觉如同拥有三万顷的广阔天地。
司马龙藻,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主要流传于后世,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常描绘自然景观,表现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登大茅峰》创作于清代,承载着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大茅峰的壮丽景色令诗人心潮澎湃,因而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内心的感慨与豪情。
《登大茅峰》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哲思。全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塑造了大茅峰的壮丽与神秘,展现了自然的雄伟与诗人的豪情。开头两句“颇似孙登啸,清吟动远松”,诗人以孙登的形象引入,意在表达自己在此时此景中的清新吟唱,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接下来的“石形盘卧虎,山势纵游龙”,通过比喻手法,将山石和山势分别比作老虎和游龙,使得大茅峰的雄伟更加形象化,读者可以感受到山的力量与灵动。第三联“谷暗林皆雨,泉鸣涧有钟”,则转向描绘山谷的阴暗潮湿和泉水的流动,构建了一种湿润而富有生机的自然氛围,音响的描绘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最后一句“具区三万顷,一望写心胸”,诗人将自己的心胸与广阔的自然景观相联系,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心灵自由的追求,体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操和博大胸怀。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敬仰,同时通过自然景观反映了自己的心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心胸开阔的态度,是对人生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石形盘卧虎”中“石”指的是?
诗人通过哪种意象表现山的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