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6:45: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6:45:47
初夏
作者: 李世民 〔唐代〕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
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
哢莺犹响殿,横丝正网天。
珮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
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
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
一夜之间,春天与夏天交替,鸟儿和花儿在隔夜之间也发生了变化。叶子在阳光与阴影的交替中显现出深浅的变化,清晨与黄昏的烟雾轻重也各有不同。黄莺的鸣叫仍然在殿阁中回响,细丝的网在空中横挂。高高的香兰影子相连,细细的绶带草纹理交织。碧绿的鳞片在船边惊动,黑色的燕子在屋檐前翩翩起舞。何必非要到汾阳去,才会有山泉流淌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世民(598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称唐太宗。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开创了贞观之治,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文化的发展。
创作背景: 《初夏》是李世民在初夏时节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季节变迁的细腻观察与感悟,体现了他对夏日生机勃勃的赞美。
这首《初夏》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和生机盎然的气息。开篇便以“春夏改”引入,瞬间抓住了季节交替的特征,给人以时间流逝的强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如鸟儿的迁移、花儿的更替、叶子的阴阳变化等,生动地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而“哢莺犹响殿”一句,赋予了自然以生命,仿佛黄莺的鸣叫在空中回荡,增添了诗的灵动性。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展现出李世民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通过“珮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的描写,诗人将兰花的优雅与草地的细腻相结合,彰显了初夏的清新气息。此外,结尾的“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则寓意着自然的美好无处不在,不必拘泥于特定的地点,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哲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旨在表现初夏的美丽与生机,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初夏》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哢莺”指的是什么?
“何必汾阳处”这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世民的《初夏》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展现了自然的美,但李世民的诗更强调生机与变化,而王维则侧重于宁静与深远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