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37:52
原文展示:
石墨画眉春色开,有人江上寄愁回。转风湾底曾回烛,新妇滩前一咏梅。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用石墨描绘的眉毛,春天的景色展开了,有人在江上寄托愁思返回。在转风湾的底部曾经回望烛光,在新妇滩前吟咏梅花。
注释:
字词注释:
- 石墨:一种黑色颜料,这里比喻眉毛的颜色。
- 画眉:描绘眉毛,这里指春天的景色如同描绘的眉毛一样美丽。
- 春色开:春天的景色展开,形容春天的美丽。
- 寄愁回:寄托愁思返回,指诗人将自己的愁思寄托在江上。
- 转风湾:江河弯曲处,这里指江河的某个特定地点。
- 回烛:回望烛光,比喻回忆过去的情景。
- 新妇滩: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诗人所在的地方。
- 咏梅:吟咏梅花,指诗人对梅花的赞美。
典故解析:
- 咏梅: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坚韧和高洁,诗人通过咏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品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汤显祖(1550-1616),明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代表作有《牡丹亭》等。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汤显祖在旅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春天景色的欣赏以及对过往时光的回忆和愁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石墨画眉般的春色和江上寄愁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诗中的“转风湾底曾回烛”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回望烛光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而“新妇滩前一咏梅”则通过对梅花的吟咏,寄托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汤显祖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墨画眉春色开:诗人用石墨比喻春天的景色,形容春天的美丽如同描绘的眉毛一样。
- 有人江上寄愁回:诗人在江上寄托愁思,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愁思。
- 转风湾底曾回烛:在江河弯曲处回望烛光,比喻回忆过去的情景。
- 新妇滩前一咏梅:在新妇滩前吟咏梅花,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石墨画眉比喻春天的景色,形象生动。
- 拟人:将春天景色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和情感。
- 对仗:诗句中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色的欣赏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墨画眉:比喻春天的景色美丽。
- 江上寄愁:寄托愁思的情景。
- 转风湾底回烛:回忆过去的情景。
- 新妇滩前咏梅:对梅花的赞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石墨画眉春色开”中的“石墨”比喻什么?
A. 春天的景色
B. 眉毛的颜色
C. 江水的颜色
D. 梅花的颜色
- 诗中“有人江上寄愁回”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愁思
C. 愤怒
D. 惊讶
- 诗中“转风湾底曾回烛”中的“回烛”比喻什么?
A. 回忆过去
B. 展望未来
C. 欣赏景色
D. 寄托希望
- 诗中“新妇滩前一咏梅”中的“咏梅”表达了什么?
A. 对梅花的喜爱
B. 对春天的期待
C. 对过去的怀念
D. 对未来的憧憬
答案:1. A 2. B 3. A 4.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以春天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 王维《相思》:通过对梅花的吟咏,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汤显祖《始兴舟中》:两者都以春天为背景,但杜甫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而汤显祖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汤显祖全集》:收录了汤显祖的所有作品,包括诗歌、戏剧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