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15:32
原文展示:
残莺
作者: 雍裕之 〔唐代〕
花阑莺亦懒,不语似含情。何言百啭舌,唯馀一两声。
白话文翻译:
这只在花栏上懒散的黄莺,不说话却似乎在含情脉脉。她的鸣叫声何止百转千回,只剩下一两声。
注释:
- 花阑: 指的是花的栏杆,常见于园林或庭院中,象征着春天的景色和美好的环境。
- 莺: 黄莺,常用来象征春天的鸟类,具有娇美的形象。
- 含情: 形容含有情感,暗示莺的鸣叫与情感状态相关。
- 百啭舌: 指鸟儿鸣叫的声音变化多端,形容歌声婉转动听。
- 一两声: 形容声音的少,流露出一种寂寞的感觉。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莺”作为春天的象征,常见于古诗词中,以表达春意盎然、恋爱情感等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雍裕之,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其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常具有浓厚的抒情特征。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春天,诗人感受到春日的气息与莺鸟的鸣叫,借助自然之声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绪。
诗歌鉴赏:
《残莺》短短数句,通过对一只懒散的莺鸟的描写,传达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诗中通过“花阑”引入春天的意象,营造出一个宁静而又富有情感的场景。莺鸟的懒散状态,与其似乎含有情感的沉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联想起人类情感的复杂与微妙。诗人以“何言百啭舌”点出莺鸟鸣叫的丰富与美妙,然而最终却以“唯馀一两声”收尾,似乎在表达一种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稍纵即逝的惋惜。整首诗在简洁的字句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展现出自然与人心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阑莺亦懒: 在花栏上,莺鸟显得懒散,暗示了春日的慵懒气氛。
- 不语似含情: 这只莺鸟默默无语,似乎在表达内心的情感,给人以想象空间。
- 何言百啭舌: 诗人用“何言”一词,表现出对莺鸟美妙鸣叫的叹息。
- 唯馀一两声: 最后以寥寥几声鸟鸣收尾,突出那种美好却转瞬即逝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拟人: 将莺鸟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使得诗句更具感染力。
- 对仗: “何言百啭舌”与“唯馀一两声”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通过“含情”来隐喻莺鸟的鸣叫,传达深层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莺鸟的懒散与鸣叫,探讨了生命的短暂与情感的脆弱,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莺: 象征春天、爱情与美好,常常与柔情相联系。
- 花阑: 代表自然与人居环境的和谐,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声音: 鸟鸣作为自然之声,传递情感与生命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花阑莺亦懒”中的“懒”字指的是什么状态?
-
“何言百啭舌”中的“百啭”形容什么?
- A. 鸟鸣的单调
- B. 鸟鸣的变化多端
- C. 鸟鸣的沉默
-
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答案:
- B. 懒散
- B. 鸟鸣的变化多端
- B. 惆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春晓》: 通过描绘春天的早晨,展现了生机与美好,而《残莺》则侧重于情感的细腻与脆弱。
- 《夜泊牛渚怀古》: 两者都运用了自然景象,但前者更强调壮志豪情,而后者则表现出对生命美好瞬间的惋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