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27: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27:17
贤哉西晋钜平侯,刻碑立祠在荆州。
州民万家见之者,揜面汍澜双淚下。
逮今绵历岁百祀,岘首巍然临汉水。
碑鈋祠废榛莽中,萧萧只有悲风起。
内阁深沈侍从臣,赤帷皁盖来行春。
殷勤拂碑复祠貌,一朝旧迹重如新。
山光葱蒨水清洌,天长地久无时别。
古人今人空茫茫,惟是功名不能灭。
这位西晋的钜平侯真是贤良,
在荆州刻碑立祠以纪念他。
州里的万家百姓看到碑文,
都掩面流下了双泪。
直到今天,经历了百年的祭祀,
岘山巍然耸立,俯瞰汉水。
碑文和祠堂在荒草丛生中废弃,
只有萧萧的悲风在呼啸。
内阁的侍从大臣们深沉而稳重,
赤帷黑盖来到这里行春祭。
殷勤地拂去碑文和祠堂的尘埃,
一朝旧迹重新焕发了生机。
山光如翠,水清如镜,
天地长久,永不分离。
古人今人皆在茫茫之中,
唯有这功名永不消逝。
“钜平侯”在历史上指的是西晋时期的权贵,其丰功伟绩被后人铭记。碑文和祠堂的建立,反映出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怀念。诗中提到的“古人今人空茫茫”,暗示着历史的无常与人事的变迁,但功名却能长存于后世,令人铭记。
李康伯,宋代诗人,擅长古体诗,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文人对历史的追思与对古人事迹的追忆。诗人通过对钜平侯的纪念,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与对功名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钜平侯”的颂扬,展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开篇以“贤哉”赞美掀起全诗的情感基调,接着描绘了百姓对钜平侯的怀念与敬仰,体现出对历史人物的深切感情。诗中反复提到的“碑”和“祠”,不仅是对钜平侯的纪念,更象征着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
随着诗情的发展,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展现了岘山的壮丽与汉水的清澈,象征着历史的永恒与人事的变迁。最后的“古人今人空茫茫,惟是功名不能灭”,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功名的理解,强调了即使时光荏苒,真正的功名与德行将永远铭刻在民众心中。
整体上,这首诗不仅传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还蕴含了对人生、功名和时间的深刻反思,展示了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责任感。
全诗通过对钜平侯的赞颂,探讨了历史的传承与个人功名的永恒,表达了人们对历史的尊重与怀念。诗人强调,尽管世事无常,真正的德行与功名将被后人铭记。
碑与祠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还是对文化传统的延续。岘山与汉水的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此诗主要颂扬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惟是功名不能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岘山”象征什么?
对比李康伯的《襄州太守王候复岘山羊公祠》和杜甫的《春望》,两首诗均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功名的追寻,但李康伯更注重对个人的怀念与敬仰,而杜甫则反映了战乱对国家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