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2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29:28
送分定归灵夏
作者: 周贺 〔唐代〕
南游多老病,见说讲经稀。
塞寺几僧在,关城空自归。
带河衰草断,映日旱沙飞。
却到禅斋后,边军识衲衣。
南方旅游的人多半是老弱病残,听说讲经的人少之又少。
边境的寺庙里,只有几位和尚在,关城之中我孤身自归。
沿着河岸,衰草已经枯断,映照在阳光下的干旱沙土随风漂飞。
最终回到禅房之后,边防的军人认出了我的僧衣。
周贺(约8世纪),唐代诗人,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和哲理思考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对社会现实的观察,风格清新而富有哲思。
该诗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国家边疆动荡与社会变迁之时。诗中描绘了作者在南方游历后的感受,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佛教心境的追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南游后的沉重感受,通过简练的笔触,表现了人世间的无常与孤独。首联“南游多老病,见说讲经稀”,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状,老弱病残的景象让人感到无奈与无助,佛法的传播却显得稀少,流露出对信仰的渴望与失落。接下来的“塞寺几僧在,关城空自归”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孤独感,边境寺庙中只有寥寥几位僧侣,关城之中显得格外空寂,寓意着世事的荒凉与人心的疏离。
“带河衰草断,映日旱沙飞”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内心的苍凉与无奈,衰草与干旱沙地映衬出生命的脆弱与消逝。最后一句“却到禅斋后,边军识衲衣”则让人感受到一丝温暖,尽管身处边境,经历了孤独与荒凉,但在“边军”的认出中却依然保留了一丝归属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理解。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通过对自然、人生、与佛教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与对心灵归宿的追求。
南游多老病,见说讲经稀:
塞寺几僧在,关城空自归:
带河衰草断,映日旱沙飞:
却到禅斋后,边军识衲衣:
整首诗旨在探讨人生的孤独与对归属的渴望,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信仰的追求。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深化了对生命脆弱的感悟。
诗中提到的“讲经”主要指什么?
“却到禅斋后,边军识衲衣”中的“衲衣”指的是什么?
答案:
这些材料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人的创作及其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