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44: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44:47
晨出上东门,迤逦来峡口。
两山夹人高,到此如戟手。
一关当其中,密树光冥黝。
所以吴朱桓,伏师歼魏丑。
地利无古今,有险在能守。
明末盗如毛,垂橐肆流走。
清晨,我从东门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了峡口。
两座高山夹着我,仿佛把我捏在手中。
这里有一道关卡,周围密密的树木,阳光透过树叶显得阴暗。
因此吴国的朱桓才能够在这里伏击敌军,消灭魏国的丑恶势力。
地理条件没有古今之分,能够守住的险要之地才是关键。
明末时期,盗贼如同毛发般多,抢劫横行无忌。
马潜,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为描写自然山水及历史事件,风格典雅,常用典故,表达家国情怀。
此诗创作于清代,背景为当时的社会动荡与战乱,诗中通过描写峡口的险要地形,暗喻了地理位置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并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
《峡口道中》是一首充满了山水意象和历史感的诗作。诗中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峡口的壮美与险峻,体现了诗人对地理环境的敏感和思考。开篇“晨出上东门,迤逦来峡口”带给读者一种清晨出行的清新感,引入了全诗的背景。紧接着的“两山夹人高,到此如戟手”则通过形象的比喻,传达出峡口的险要与威严。诗人不仅描绘自然,还借此反映历史,通过提及吴国的朱桓,表明了地理位置与军事战略的紧密关系。
后半部分提到“明末盗如毛”,则是对当时社会动荡局面的直观反映,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整首诗以地理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历史与现实,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通过描写峡口的险要地形,探讨了地理条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忧虑和对历史的反思。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A. 朱元璋
B. 朱桓
C. 诸葛亮
答案:B
诗人对峡口的描述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答案:A
诗中所提到的“明末盗如毛”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A. 经济繁荣
B. 社会动荡
C. 和平安宁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