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7:27: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7:27:27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金碧千间尽,惟庵免劫灰。
佛归何国去,僧自别峰来。
巨石神鞭至,悬崖帝凿开。
幽寻情未已,木杪夕阳催。
整座寺庙金碧辉煌,然而唯有这座庵堂得以免于劫难的灰烬。
佛陀归向何方,僧人却从其他山峰而来。
巨石如同神鞭降临,悬崖被天帝凿开。
我在幽静之处寻觅,心中情怀未曾消逝,而木梢上的夕阳却在催促我。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用之,号澄江,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尤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多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瑞岩》是在一个寺庙的环境中所作,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以及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诗中涉及的景物和情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瑞岩》是一首极具意境的诗作,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开头的“金碧千间尽”描绘了一幅富丽堂皇的寺庙景象,但随即转入“惟庵免劫灰”,暗示着即使是再辉煌的建筑,也难逃劫难的命运。接着,诗人通过对佛与僧的描写,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去向与归宿。
“巨石神鞭至,悬崖帝凿开”传达了自然的伟力和神秘,诗人在这样壮丽的景色中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力量。“幽寻情未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而“木杪夕阳催”则用夕阳的意象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词句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佛教哲理的思考与对自然美的赞叹。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与信仰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的敬仰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中“金碧千间尽”所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僧自别峰来”中的“别峰”指什么?
诗的主题主要是?
可以将《瑞岩》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二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瑞岩》更侧重于佛教哲理的思考,而《鹿柴》则更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