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21:12: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21:12:57
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 其十二 种鱼
作者: 皮日休 〔唐代〕
移土湖岸边,一半和鱼子。
池中得春雨,点点活如蚁。
一月便翠鳞,终年必赪尾。
借问两绶人,谁知种鱼利。
这首诗描绘了在湖岸边移土种鱼的情景。湖边的土壤一半是和鱼子在一起的,池塘中得到了春雨,水面上点点涟漪像活跃的小蚂蚁。一到一个月,这些鱼就长出了翠绿的鱼鳞,整年都能看到它们的红色尾巴。请问两位渔夫,谁能知道种鱼的好处呢?
本诗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看作是对渔业生产的观察与思考。湖边种鱼的行为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生活的关注。
皮日休,字端卿,号丘壑,唐代诗人,生活在晚唐时期。他以诗文著称,尤其擅长五言绝句和古体诗,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现个人情感和哲理。
诗中描绘的种鱼场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渔业的重视,尤其是在农业与渔业并重的社会背景下,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表达了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和对渔民生活的关注。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生动,展现了诗人对湖边种鱼的细致观察。开篇“移土湖岸边”便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动的场景,仿佛能够看到渔民在湖边辛勤劳作的情景。接着,诗人通过“池中得春雨”描绘出春天的生机,雨水滋润了土壤,鱼子在水中活跃,生机勃勃。而“一月便翠鳞,终年必赪尾”则揭示了种鱼的效果,突显出自然生长的迅速与丰盈。
最后一句“借问两绶人,谁知种鱼利”不仅是对渔夫的询问,更是一种哲理的思考。诗人在赞美自然与劳动的同时,也引发了对渔业价值的思考,显示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整首诗意境优美,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皮日休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文关怀。
整首诗通过对种鱼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和劳动的热爱,同时也引发了对渔业价值与人生产出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诗中提到的“春雨”有什么作用?
A. 让土壤干燥
B. 带来生机与活力
C. 使鱼子死亡
“翠鳞”代表什么?
A. 鱼的颜色
B. 鱼的数量
C. 鱼的品种
诗中“借问两绶人”指的是谁?
A. 渔夫
B. 农夫
C.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