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丙申岁十月还乡作七首 其一》

时间: 2025-05-01 18:42:31

诗句

溪上寒山淡落晖,溪边风送客帆归。

故家文物今何在,平世人民半巳非。

华发老翁啼进酒,蓬头稚子笑牵衣。

自嗟薄质行衰朽,未睹门廷赋采薇。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42:31

原文展示:

溪上寒山淡落晖,
溪边风送客帆归。
故家文物今何在,
平世人民半巳非。
华发老翁啼进酒,
蓬头稚子笑牵衣。
自嗟薄质行衰朽,
未睹门廷赋采薇。

白话文翻译:

在清冷的山间溪水旁,夕阳的余晖淡淡地洒落。
微风拂过,送着归来的客船。
故乡的文物如今在哪里呢?
历经世事的人们,已经不再如昔日。
白发苍苍的老翁感叹着,邀我共饮美酒;
蓬头垢面的孩童嬉笑着,拉着我的衣袖。
我自感薄弱的品德已然衰老,
未曾见到门前庭院里采摘的薇菜。

注释:

  • 淡落晖:指夕阳的余晖,光线柔和而微弱。
  • 平世:指平常的时代,可能暗指过往的繁华或安宁。
  • 华发:指白发,形容老年人。
  • 蓬头稚子:形容头发凌乱的小孩,稚子指幼小的孩子。
  • 赋采薇:出自《诗经·小雅·采薇》,用来指采摘薇菜的情景,象征着青春和美好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叔任,号伯温,浙江温州人,元代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文学上以诗、词、赋著称,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往往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丙申年(公元1576年),是刘基返乡后的感慨之作,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伤。在诗中,刘基通过对故乡的描绘,表达了对昔日繁华的追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歌鉴赏:

《丙申岁十月还乡作七首 其一》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情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面,“溪上寒山淡落晖”,展现了秋日的苍凉与美丽,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紧接着“溪边风送客帆归”,则将视角转向归来的游子,表现了一种归属感和对故乡的向往。

在对故乡的回忆中,作者不禁思索:“故家文物今何在”,这句话透露出他对故乡文化和历史的思考,似乎在感叹人事变迁,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这句诗引发了对社会变迁的思考,表现了对人事沧桑的无奈。

后半部分,刘基通过描绘老翁和孩童的形象,展现了生命的不同阶段。老翁的泪水与酒杯相伴,流露出对生命的叹息与珍惜;而孩童的嬉笑则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与天真。在这里,老与少的对比,使得诗歌情感更加深厚,充满了人情味。

最后以“自嗟薄质行衰朽”总结,表达了对自己衰老的感慨和对未能实现理想的惋惜,展现了一个老年人的孤独与无奈。这首诗在艺术上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层次分明,情感真挚,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溪上寒山淡落晖:描绘秋日傍晚的山水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2. 溪边风送客帆归:表现归乡的游子,带着对故乡的思念。
  3. 故家文物今何在:思考故乡的文化遗迹,如今却不知所踪,表露出对传统的惋惜。
  4. 平世人民半巳非:暗示社会的变迁,民众的生活状态已与往昔大相径庭。
  5. 华发老翁啼进酒:老翁感叹人生,借酒消愁,显示出对生活的无奈。
  6. 蓬头稚子笑牵衣:孩童的嬉笑带来生活的希望与温暖。
  7. 自嗟薄质行衰朽:感叹自身的衰老与对理想未能实现的惋惜。
  8. 未睹门廷赋采薇:未能见到昔日的美好生活,表达对青春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比:老翁与孩童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突显生命的不同阶段。
  • 象征:采薇象征着青春与美好生活,反映作者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 隐喻:通过“文物”和“采薇”隐喻对传统和理想的追寻与失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理想未能实现的惋惜,情感真挚、深沉,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山:象征孤独与清冷,反映作者内心的感受。
  • 溪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 老翁:象征着岁月的无情与人生的感慨。
  • 稚子:象征着希望与未来,展现生命的轮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溪边风送客帆归”意指什么? A. 归乡的游子
    B. 远行的商人
    C. 渔夫归家

  2. “故家文物今何在”反映了作者对什么的思考? A. 个人财富
    B. 传统文化的消逝
    C. 自身的成就

  3. “华发老翁啼进酒”中的老翁象征着? A. 年轻
    B. 生命的衰老与无奈
    C. 成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 《春望》(杜甫):表现对家国沦陷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同样通过自然景物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主题相似,但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
  • 《刘基诗文选》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新雁过妆楼 次吴梦窗韵 新雁过妆楼 西湖见倚楼者 新雁过妆楼 新雁过妆楼 题钝剑听秋图 新雁过妆楼 题春华倚醉图用彊村韵 新雁过妆楼 七夕北海游宴和梦窗声韵 新雁过妆楼 新雁过妆楼 得晦闻书,怅然赋答 新雁过妆楼 新秋 新雁过妆楼 和六禾韵,答霞盦山楼听雨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風字旁的字 黄字旁的字 飞云履 百岁千秋 神摇魂荡 釒字旁的字 方字旁的字 乌骊马 事开头的成语 讪皮讪脸 亵馔 行字旁的字 呕符 潜移阴夺 出头露脸 纸贵洛城 包含湖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瓣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