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6:51: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6:51:38
我昔官京华,趋曹日仆仆。
戢影今海隅,朝夕困驰毂。
命坐磨蚁旋,了不异城谷。
书堂踰十里,日往共咿喔。
稍演刘项争,未毕论孟读。
穿鼻贫所甘,素饱愆岂赎。
大千方震荡,狮象竞腾蹴。
狂流敢横身,实地谁立足。
羡彼山门僧,打扫自结束。
颠倒惧喜中,形影何局促。
我曾经在京城做官,日夜奔波忙碌。
如今隐居在海角,早晚被车轮困扰。
命运如同磨蚁一般转动,和城中的生活并无二致。
书房在十里之外,白天也常常听见读书声。
偶尔讨论刘项之争,却未能完结孟子之论。
穷人所能忍受的,难道能弥补内心的空虚?
世界正处于动荡,狮子和大象相互争斗。
狂风巨浪敢于横冲直撞,真正的立足之地又在哪?
羡慕那山中的僧人,打扫完毕自得其乐。
在颠倒的情绪中,内心的形影显得多么局促。
陈曾寿(约1640-1716),字仲明,号雪山,清代诗人和书法家。陈曾寿生活在清中期,曾任官,后隐居山中,着重于山水诗的创作,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清代士人的普遍心态。
《三台山山居杂诗 其三》通过对比作者曾经的官场生活与隐居生活,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对世事纷扰的无奈。诗中“我昔官京华,趋曹日仆仆”开头便道出自己曾在繁华的京城中忙碌,而如今却隐居在海角,感叹时光的流逝与生活的变迁。接下来的“命坐磨蚁旋,了不异城谷”更是深刻揭示了即便身处自然中,内心的困扰仍然存在,表明了人的无奈与命运的无常。
诗中多次提到历史典故,如“稍演刘项争”,不仅增添了文学的厚度,也让人回忆起那些英雄的奋斗与无奈。而“大千方震荡,狮象竞腾蹴”则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社会动荡的局面,表现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思。最后几句对山中僧人生活的羡慕,更是引导读者反思人生的意义与追求,展现出一种虽身处困境但渴望内心平静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隐居与官场生活,表达了对内心平静的向往与社会动荡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人曾在什么地方做官?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
诗中“羡彼山门僧”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