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西湖杂诗 其二》

时间: 2025-05-01 18:22:20

诗句

游船平浅泛槎䒀,隔一牛鸣路转纡。

消得桑蓬残习否?

中流容与数鸥凫。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22:20

原文展示:

游船平浅泛槎䒀,隔一牛鸣路转纡。消得桑蓬残习否?中流容与数鸥凫。

白话文翻译:

游船在平静的湖面上轻轻荡漾,隔着一条小路传来牛的鸣叫声,路途也因此变得曲折蜿蜒。不知桑树下的蓬草是否还残留着往日的习惯?在湖中央,几只鸥鸟和野鸭悠然自得。

注释:

  • 游船:指在水面上行驶的小船。
  • 平浅:湖水平静而浅。
  • 槎䒀:泛指小舟。
  • 牛鸣:牛的叫声。
  • 路转纡:路途弯曲,形容景致的变化。
  • 桑蓬:桑树和蓬草,暗指乡野的景象。
  • 残习:旧习惯,指过去的生活方式。
  • 中流:湖的中央。
  • 容与:容纳、相处。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桑蓬”可能与古代农耕文化相关,桑树常用来养蚕,而蓬草则常见于田园,象征着农村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曾植(1842-1926),字葆光,号稼轩,清代诗人、散文家,擅长诗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西湖杂诗》是沈曾植在游览西湖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感触和对乡土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沈曾植的《西湖杂诗 其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湖的自然景观,展现了湖面上的宁静与和谐。诗的开头通过“游船平浅泛槎䒀”描绘了游船在水面上轻轻荡漾的场景,给人以悠闲自在的感觉。接着提到的“隔一牛鸣路转纡”则引入了乡村的生活气息,牛鸣声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朴实的生活氛围。诗中“消得桑蓬残习否”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乡土生活的思考,是否仍保留着过去的习惯,暗示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最后一句“中流容与数鸥凫”将视线引向湖中的鸟类,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气息。整首诗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欣赏,又有对生活的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游船平浅泛槎䒀:描绘湖面平静,游船轻松漂浮,表达一种闲适的状态。
    • 隔一牛鸣路转纡:远处传来牛的鸣叫,路途蜿蜒,增添了乡村的生动气息。
    • 消得桑蓬残习否?:反思乡村生活中的旧习惯,表现了对传统的留恋。
    • 中流容与数鸥凫:湖中央的鸟儿悠闲自在,象征自然的和谐与自由。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游船平浅”与“隔一牛鸣”形成对比,增强节奏感。
    • 拟人:鸟儿的悠闲状态,赋予自然以生命。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乡土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生活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乡愁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游船:象征自由与闲适。
  • 牛鸣:代表乡村生活的朴实和真实。
  • 桑蓬:承载着对传统和过去的思考。
  • 鸥凫:象征自然的和谐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游船平浅泛槎䒀”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热闹的市场
    • B. 平静的湖面
    • C. 繁忙的街道
  2. “消得桑蓬残习否”的意思是?

    • A. 旧习惯是否依然存在
    • B. 新习惯是否形成
    • C. 习惯已经改变
  3. 诗中提到的“数鸥凫”指的是什么?

    • A. 乡村的鸟类
    • B. 湖中的鸟类
    • C. 山中的鸟类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样描写西湖的自然之美,突显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悟。
  • 《望岳》:虽描写的是高山,但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思考。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沈曾植更为细腻,而苏轼则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沈曾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西湖文化史》

相关查询

霜天晓角 八月四 霜天晓角 五月廿七夜书事 霜天晓角·同钟广思过僧舍 霜天晓角(汉阳王守席上) 霜天晓角 二首 其一 霜天晓角 霜天晓角 霜天晓角 汎池 霜天晓角(桂) 霜天晓角(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鉥心刿肾 女字旁的字 鬯字旁的字 革字旁的字 一去不还 贫贱之知 神情不属 钉靴 酒姥 射筒 岿嵬 不暇应接 猛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举的成语 投鼠忌器 水字旁的字 口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