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青玉案 饯李州判为鄞县监病假摄政归》

时间: 2025-07-26 23:24:08

诗句

江城十月春犹小。

问解印、何须早。

*水长官清健了。

争如归去,长汀风月,依旧平分好。

谪仙襟度人间少。

留借无缘意频悄。

近种棠阴犹草草。

会看他日,腰金衣紫,五马来蓬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23:24:08

原文展示

青玉案 饯李州判为鄞县监病假摄政归
作者: 袁士元 〔元代〕

江城十月春犹小。问解印何须早。
水长官清健了。争如归去,长汀风月,依旧平分好。
谪仙襟度人间少。留借无缘意频悄。
近种棠阴犹草草。会看他日,腰金衣紫,五马来蓬岛。


白话文翻译

在江城的十月,春天仍显得稚嫩。我问,何必急着去解印呢?
水长官已然清健,何必急于归去?长长的堤岸上,风和月光依旧分外美好。
身为谪仙,胸襟气度在世间少之又少。留给我无缘的意念,常常感到孤寂。
近来种下的棠树荫下,草草而已。希望到那时,能见到你腰佩金衣、紫袍的模样,
五匹骏马将你送到蓬莱岛。


注释

字词注释

  • 江城:指江边的城镇,具体指代未详。
  • 解印:解开印信,指代公务上的事务。
  • 水长官:指水利官员,寓意清明。
  • 谪仙:被贬的仙人,指作者自谦。
  • 棠阴:指棠树的阴影。
  • 腰金衣紫:形容衣着华美,地位显赫。
  • 五马:指五匹马,象征高贵的出行方式。
  • 蓬岛:指仙境或理想的归宿地。

典故解析

  • “谪仙”一词常用来形容那些才华横溢却因各种原因被贬谪的人,体现了古代文人与权贵之间的复杂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士元是元代的著名词人,擅长词作,风格清新洒脱,常以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为题材,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袁士元为朋友李州判送行之际,李州判因病请假归乡,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青玉案》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江城十月的景象与诗人对友人的送别情感。开篇以“江城十月春犹小”引入,展现了初秋的江城依然带有春意,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不舍。接着,诗人以“问解印何须早”表达了对友人急于归去的疑问,似乎在劝解其不必匆忙。

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描绘了水长官的清健,暗指自然的美好与长久的陪伴,同时引入了“长汀风月”的意象,展现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人自称“谪仙”,表明自己对世俗的超然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最后几句提到了对未来的期盼,描绘了友人未来的华美形象,反映出诗人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与期待。整体而言,诗歌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友谊的珍贵与人生的无常,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城十月春犹小”:十月的江城,春天的气息依旧微弱,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
  • “问解印何须早”:询问友人为何要急于处理公务,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心与不舍。
  • “水长官清健了”:水长官的清健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 “争如归去,长汀风月,依旧平分好”:与其急于归去,不如在这美好的长堤上共赏风月,这里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
  • “谪仙襟度人间少”:自谦为谪仙,表明自己在世间的气度与胸襟。
  • “留借无缘意频悄”:留有无缘的思念,常常感到孤独与寂静。
  • “近种棠阴犹草草”:种下的棠树尚显草率,暗示着生活的匆忙与无奈。
  • “会看他日,腰金衣紫,五马来蓬岛”: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期望友人能高贵归来,体现出对友谊的珍重与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友人比喻为谪仙,表达其超凡脱俗的气质。
  • 对仗:使用“腰金衣紫”与“长汀风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美好与现实的矛盾。
  • 意象:通过“水长官”、“棠阴”等意象,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祝福。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对友人的送别与祝福展开,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期望,情感细腻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城:象征着故乡与思念。
  • :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水长官:象征着自然的清明与健康。
  • 棠阴:象征着生活的庇护与安宁。
  • 金衣紫:象征着地位与荣耀。
  • 蓬岛:象征着理想的归宿与梦想的实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江城”指代的是哪里?
    A. 山城
    B. 江边的城镇
    C. 海边的城市

  2. “谪仙”在诗中形容的是谁?
    A. 友人
    B. 自谦的作者
    C. 水长官

  3. 诗中提到的“长汀风月”象征什么?
    A. 忧愁
    B. 和谐美好
    C. 匆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诗人同样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其风格更加柔婉细腻。而袁士元的《青玉案》则更显豪放与深邃,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浓厚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诗词鉴赏与分析
  • 元代文学简史
  • 袁士元生平与诗词研究

相关查询

和钱大参题松隐明秀堂韵 山居杂诗九十首 其八十六 和贺子忱五首 山居杂诗九十首 其六十七 和孙倅见贻八首 淮上幕府 待旦吟二首 团扇歌 闻有衣冠附伪命者 点绛唇(奉旨西湖探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你兄我弟 天有不测风云 荆钗布袄 坩贝罗 耳刀旁的字 魔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反往 水利资源 不终之药 多言多败 两点水的字 家言邪学 秃宝盖的字 反文旁的字 骂不绝口 耒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