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12: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12:25
僧家无住著,早晚出东林。
得道非真相,头陀是苦心。
持斋山果熟,倚锡野云深。
溪寺谁相待,香花与梵音。
这位僧人没有固定的住所,早晚都会从东林出发。
得到的道理并不是真正的真相,修行的头陀心中充满了苦涩。
持斋期间,山上的果实已然成熟,他倚靠着锡杖,静静地望着深邃的野云。
溪边的寺庙,谁会前来相待呢?只有香花与梵音相伴。
郑常,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闻名,常常描绘隐士和僧侣的生活,表达对自然和超脱世俗的向往。
此诗创作于郑常对一位准备前往庐山寺的头陀僧人的送别之际,反映了对修行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苦乐的思考。
《送头陀上人赴庐山寺》是一首描绘僧侣生活的诗,展现了宗教信仰与自然的和谐共融。诗的开头,郑常通过“僧家无住著,早晚出东林”描绘了这一头陀僧人无家可归、游走于自然之间的状态,传达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向往。接着,诗中提到“得道非真相,头陀是苦心”,揭示了修行者的内心挣扎与追求,强调了修道过程中的艰辛。
“持斋山果熟,倚锡野云深”体现了自然对修行者的馈赠,山果的成熟象征着心灵的丰盈,而“倚锡”则传达出一种静谧的境界,似乎在告诉我们,内心的安宁来自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最后一句“溪寺谁相待,香花与梵音”则是对未来孤独生活的预见,虽无人相伴,却有香花和梵音作为精神的寄托,表达了对孤独的接受与超然。
整首诗通过清丽的自然意象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修行者内心的宁静与对真理的追求,令人深思。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修行生活的探讨,表现了对孤独与超脱的接受,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真理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头陀”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修行者
C. 一种植物
“持斋山果熟”中“持斋”的意思是:
A. 吃肉
B. 不吃荤腥
C. 吃素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喜悦
B. 孤独与超脱
C. 愤怒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