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6:18: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18:57
冯高秋望杳无涯,表里河关拥汉家。
已倩白云扶落帽,更携黄菊散空花。
清砧出郭催寒近,返照衔山度鸟斜。
古往今来何日尽,大千世劫本恒沙。
在冯高的秋日,远望无边无际,
河关四周拥护着汉朝的家国。
我已让白云扶起我的落帽,
又携带着黄菊散落在空中。
清脆的砧声从城外传来,催促着寒意的临近,
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山间,鸟儿斜飞而过。
古往今来何时才能结束,
这大千世界的劫难本如恒沙般无尽。
邓云霄,明代诗人,生活在政治动荡的时代,作品多以写景抒情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历史感。
这首诗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登白塔台,与友人王张二山人一同游玩,借景抒怀,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九日同王张二山人登白塔台书怀》是一首充满秋日气息的古诗,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感慨。首联“冯高秋望杳无涯”,展现了秋日的广袤与孤寂,情感的基调便在此确立。紧接着的“表里河关拥汉家”则将个人的视野扩大到国家的层面,暗示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忧虑。
下两联中,诗人通过“已倩白云扶落帽”,表现出一种闲适的态度,仿佛在轻松中面对生活的重担,而“清砧出郭催寒近”,则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生活的琐碎与深刻思考交织在一起。最后一句“古往今来何日尽,大千世劫本恒沙”,以宏观的视角思考人类历史,无尽的劫难似乎是人类共同的命运,给人以深刻的哲理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象描绘与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感。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日景象的欣赏,同时又流露出对历史的沉思与对人生命运的感叹,展现了一种悲悯而又豁达的情怀。
诗中“冯高”指的是:
A. 一位历史人物
B. 一座山
C. 一种花
诗中提到的“黄菊”象征:
A. 美丽
B. 坚韧与高洁
C. 暴力
“古往今来何日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历史的沉思与无奈
C. 对生活的享受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