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05: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05:45
木兰花慢
作者:顾随 〔近代〕
问长安甚处,人共指,夕阳边。
甚上尽层楼,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山川。自今自古,更何须重问是何年。
漠漠长空去雁,悠悠自下遥滩。
苍然。暮色上眉端。
做弄晚来寒。
看自日西沈,四围夜幕,逼近阑干。
东南。素蟾弄影,早今宵不似昨宵圆。
收尽双眸清泪,重寻月里河山。
这首词开头询问长安在哪里,旁人指着夕阳的方向。登上高楼,抬头可以看到太阳,却看不见长安的身影。无论是古今,何必再去问这是哪一年。孤雁在悠远的天空中飞去,遥远的滩涂下显得格外悠长。暮色渐渐笼罩着眉梢,弄得晚来的寒意愈发明显。看太阳西沉,四周的夜幕渐渐逼近栏杆。东南方的明月影子摇曳,今夜的月亮与昨夜相比又显得不一样。收尽眼中的泪水,重新在月光中寻找那片河山。
长安是唐代的都城,历史悠久,繁华灿烂。诗中提到的“夕阳”不仅仅是自然景象,也暗喻了人生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和过往时光的思念。
作者介绍:顾随(1898年-1988年),字念之,号白山,江苏人。顾随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以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创作于20世纪初,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动荡的时期。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木兰花慢》是一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抒发个人情感的词作。诗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形成一种寻觅的情境,表达了对长安的思念和对历史的沉思。长安作为文化的象征,承载着诗人对过往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夕阳、层楼、孤雁等意象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一幅深刻的秋日景象,既有自然的恬静,又透出一种淡淡的哀伤。诗人在描写中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无奈。最后一句“重寻月里河山”则展示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与追求,尽管眼前的现实令人失望,但心中仍然怀抱着希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对故乡与历史的深切怀念。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长安”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北京
B. 西安
C. 南京
填空题:诗中“看自日西沈,四围夜幕,__。”
判断题:诗人对长安的情感是积极向上的。(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