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5:20: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5:20:07
闻常伯韩公下世感赋
作者: 姜特立
六义湮沦吾道东,
敢将见处与人同。
后持不遇东坡老,
前辈今无南涧翁。
四偈真能垂具眼,
瓣香端欲嗣宗风。
遗编一见如生面,
怅望新阡恨不穷。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人及其作品的怀念和感慨。诗中提到的“六义”失传在东边,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流逝,让人难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后来的文人如东坡(苏轼)未能与我相遇,而前辈的南涧翁(王安石)如今已无踪影。四首偈语(指佛教或道教的诗句)确实能给人启迪,但我却想继承这宗风的香气。看到遗留下来的文稿,就像是见到生面孔一般,心中对新事物的向往与遗憾无穷无尽。
姜特立(约1080-1150),字文璞,号白云山人,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独特的个性著称。他的诗多表现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
该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文人对古代经典的探索与重估阶段。诗人以对先贤的怀念为引子,反映了对文学传承的忧虑与渴望。
姜特立的《闻常伯韩公下世感赋》通过对古文化和先贤的追忆,表达了对当代文人缺失的忧虑。首句“六义湮沦吾道东”直接点出传统文化的流失,显示出诗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忧心忡忡。接着,诗人提到未能遇到苏轼及王安石等前辈,表达了对当代文人缺少与古人交流的渴望。
“后持不遇东坡老,前辈今无南涧翁”表现出一种孤独感,仿佛在诉说着自己在文学道路上的无奈。此时,诗人对遗留下来的文稿充满敬仰,认为这些作品如同生面孔般让人亲切,却又因无法继续传承而感到怅惘。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富有深意,情感真挚,传达出对文化的敬重与对未来的忧虑。姜特立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感受,深刻地描绘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气息。
整首诗通过对文人及文化的追忆,表达了对传统文化流失的忧虑和对文人交往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与感慨。
六义湮沦中,诗人指的是哪几种文化?
A. 诗、书、礼、乐、易、春秋
B. 文、史、哲、理、法、经
C. 诗、词、曲、赋、联、记
“后持不遇东坡老”中的“东坡老”指的是哪位文学家?
A. 李白
B. 苏轼
C. 杜甫
整首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传统文化流失的忧虑
C. 对个人成就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