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桃源洞》

时间: 2025-05-22 12:45:37

诗句

路问桃花源,遥指白马渡。

晻蔼云气深,秦人从此去。

秦人去千载,白云长自护。

何年灵境开,花源忽呈露。

从此传人间,物外感生聚。

我来已深冬,不见桃花雨。

林深水无源,水绕山回互。

草木净余芳,鱼鸟适幽趣。

仿佛鸡犬声,远出云中树。

奇踪托杳渺,欲觅曾无路。

嗟彼武陵渔,津逮仍迷误。

为问避世人,高举将焉赴。

渊明结妙想,孤怀聊自寓。

寓言非人间,惝恍何所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12:45:37

原文展示:

桃源洞
作者: 顾鉴 〔清代〕

路问桃花源,遥指白马渡。
晻蔼云气深,秦人从此去。
秦人去千载,白云长自护。
何年灵境开,花源忽呈露。
从此传人间,物外感生聚。
我来已深冬,不见桃花雨。
林深水无源,水绕山回互。
草木净余芳,鱼鸟适幽趣。
仿佛鸡犬声,远出云中树。
奇踪托杳渺,欲觅曾无路。
嗟彼武陵渔,津逮仍迷误。
为问避世人,高举将焉赴。
渊明结妙想,孤怀聊自寓。
寓言非人间,惝恍何所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开头提到有人问起桃花源,遥远地指向白马渡口。云气浓厚,仿佛深邃,秦人从这里出发,已逝千年。白云依旧长久地守护着这一方天地。何时才能再次见到这灵异的境界,花源忽然显露出来。从此,这个故事传遍人间,令人心生向往。我来到这里已是深冬时节,却没有看到桃花纷飞的景象。树林深邃,水似乎没有源头,水流环绕着山峦。草木依然散发着清香,鱼儿和鸟儿在这幽静之地嬉戏。隐约中听到鸡犬的鸣叫,远处云中树影摇曳。奇妙的踪迹在迷雾中难以寻找,想要探寻却无路可寻。哀叹那些武陵的渔夫,即使渡口在眼前,依然迷失方向。为问那些避世的人们,他们心中所向何处,孤独的情怀又该寄托于何处?陶渊明的美好理想,虽有自我寄托,但仍感到惆怅,究竟在追慕什么呢?

注释:

  • 桃花源: 典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指的是一种理想的隐逸之地。
  • 白马渡: 指一个渡口,象征着通往桃花源的入口。
  • 秦人: 指秦朝的人,暗示历史的变迁与隐逸生活的追求。
  • 灵境: 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理想的境界。
  • 渊明: 指陶渊明,著名的隐士诗人,追求自然和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鉴,清代诗人,风格多以咏物抒怀为主,深受陶渊明影响,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许多人向往隐逸生活,寻找精神的寄托与宁静的理想。

诗歌鉴赏:

《桃源洞》是清代诗人顾鉴的一首抒情诗,诗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隐逸之地——桃花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人在描写桃源的过程中,结合了对历史的回顾与对现实的思考,展现了强烈的对比。

诗的开头以“路问桃花源,遥指白马渡”引出主题,展示了对桃花源的向往。紧接着,作者提到秦人千年之前的离去,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以及理想境地的遥不可及。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然而,随着“我来已深冬,不见桃花雨”的句子,诗人意识到现实的无奈,桃花源的美好已不再可见,内心的不满足感愈发显露。最后,诗人通过对“避世人”的提问,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思考,以及对陶渊明理想的共鸣。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内心感受的反思,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忧虑,具有强烈的哲学意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路问桃花源,遥指白马渡:路人询问桃花源的所在,诗人遥指白马渡口,暗示寻找理想的开始。
  2. 晻蔼云气深,秦人从此去:云雾弥漫,秦人已久远离去,突出时间的流逝。
  3. 秦人去千载,白云长自护:尽管秦人早已离去,白云依旧守护着这个地方,象征着永恒的自然。
  4. 何年灵境开,花源忽呈露:感叹何时才能再见到理想的灵境,花源突然显现,渴望与期待交织。
  5. 从此传人间,物外感生聚:桃花源的故事流传人间,超凡脱俗的生活令人向往。
  6. 我来已深冬,不见桃花雨:诗人来到此地却是深冬时节,无法见到桃花,感到失望。
  7. 林深水无源,水绕山回互:描绘幽深的树林与水流环绕的景象,营造一种神秘感。
  8. 草木净余芳,鱼鸟适幽趣:自然景色依旧清新,生机勃勃,鱼鸟在此嬉戏,令人神往。
  9. 仿佛鸡犬声,远出云中树:隐约听到远处的鸡犬声,增添了生活气息,远处云中有树影摇曳。
  10. 奇踪托杳渺,欲觅曾无路:神秘的踪迹在迷雾中寻找,想探寻却无路可寻,表现出对理想的追寻感。
  11. 嗟彼武陵渔,津逮仍迷误:叹息武陵渔夫,虽然渡口在眼前却依然迷失,反映出对理想的困惑。
  12. 为问避世人,高举将焉赴:询问那些避世的人,他们心中所向何处,表露出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13. 渊明结妙想,孤怀聊自寓:陶渊明的理想理想虽美好,诗人内心依然孤独,表达对理想的感慨。
  14. 寓言非人间,惝恍何所慕:理想虽美,但却虚幻,诗人迷惘于追求的目标,探讨人心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 “白云长自护”比喻自然的永恒与守护。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如“林深水无源,水绕山回互”。
  • 拟人: 通过“草木净余芳,鱼鸟适幽趣”赋予自然生命,增添情感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桃源”这一理想境地展开,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揭示了现实的无奈与迷惘。诗人通过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反思,传达出一种哲学思考,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桃花源: 理想的隐逸之地,象征着宁静与美好。
  2. 白马渡: 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入口,象征探索与寻找。
  3. 云、雨: 自然变化的象征,反映心境的波动。
  4. 草木、鱼鸟: 代表自然的生机与和谐,暗示隐逸生活的乐趣。
  5. 鸡犬声: 生活气息的体现,增添人情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桃源洞》的作者是谁?

    • A) 陶渊明
    • B) 顾鉴
    • C) 李白
    • D)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白马渡”象征什么?

    • A) 现实的困惑
    • B) 理想的入口
    • C) 时间的流逝
    • D) 自然的美好
  3. 下列哪一句体现了对理想的追寻?

    • A) “我来已深冬,不见桃花雨”
    • B) “草木净余芳,鱼鸟适幽趣”
    • C) “路问桃花源,遥指白马渡”
    • D) “嗟彼武陵渔,津逮仍迷误”
  4.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欢快
    • B) 失落与惆怅
    • C) 愤怒
    • D) 自豪

答案:

  1. B) 顾鉴
  2. B) 理想的入口
  3. C) “路问桃花源,遥指白马渡”
  4. B) 失落与惆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桃花源记》 vs 《桃源洞》
    •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隐逸世界,强调与现实的隔离。而《桃源洞》则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情感更加复杂。

参考资料:

  1. 《陶渊明全集》
  2. 《清代诗人研究》
  3.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上林春 上林春 咏燕 上林春 水仙花 上林春 春情 上林春色 上林春色图 上林春雨图为御史罗亨信赋 醉公子 醉公子 醉公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洒的繁体字怎么写?这份洒字繁体详解,助你正确书写汉字_汉字繁体学习 梦里蝴蝶 包含浔的词语有哪些 掷果盈车 教结尾的成语 匹马一麾 三字俗语大全_经典三字俗语解析与应用 远开头的成语 同的笔画顺序详解_同字的笔顺规则与书写技巧 妈妈的字怎么写?妈妈的字笔画顺序详解 建之底的字 竭心尽意 寝恶 耂字旁的字 占对 出开头的成语 占为己有 贤竹林 辞手 不得已而用之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