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52:05
原文展示
扬旆邯郸道,蹁跹多柳条。
何因不攀折,欲赠意先摇。
义胜銮声远,神清马鬣骄。
空情托流水,相送出河桥。
白话文翻译
在邯郸大道上扬起旗帜,轻盈地走在柳条之间。
为何不去攀折这些柳条,想要赠送的心意却已经在先前摇曳。
义气胜过那远去的乐声,精神焕发如骄傲的马鬣。
空荡荡的情感寄托于流水之上,伴我送你离开河桥。
注释
- 扬旆:扬起旗帜,表示出发或行进的意思。
- 邯郸道:指的是通往邯郸的道路,邯郸是古代一个重要的城市。
- 蹁跹:轻盈而优雅的样子。
- 攀折:攀爬折断,指对柳条的亲近。
- 义胜銮声:义气比起远去的乐声更为重要。
- 神清马鬣骄:形象地描绘一种精神焕发、骄傲的状态。
- 空情托流水:感情寄托于流水,象征离别的无奈。
典故解析
- 邯郸:历史上有“邯郸学步”的典故,表达人们对他人行为的模仿与追求。
- 銮声:古代皇帝出行时的乐声,象征权威与荣耀,诗中用来比喻义气的崇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炼(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字君华,号惕堂,江苏人。其诗风清新俊逸,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擅长描绘离别与送别的情景。
创作背景
《送王东华明府考绩五首》是沈炼为友人王东华的考绩而作,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祝福与离别的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送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开头的"扬旆邯郸道"便以轻快的姿态引入,营造了一种欢快的氛围。接着,诗人感慨于不愿攀折柳条,寓意着对友人情谊的珍重,既不愿意割舍,又期望能够表达心意。
在对比义气与乐声时,诗人借助"义胜銮声远"的意象,强调了情谊的深厚超越了表面的繁华。最后,通过“空情托流水”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在送别时的无奈与伤感,这种情感在宁静的河流水面上显得格外动人。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心理,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友谊的珍惜,传达出一种温暖而又感伤的情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扬旆邯郸道:开篇以“扬旆”表现送别的场面,生动形象。
- 蹁跹多柳条:柳条的细腻描写,衬托出春日的美好,增添了送别的诗意。
- 何因不攀折:表达了对离别景物的眷恋,内心不舍。
- 欲赠意先摇:虽然不愿折柳,但情意已在心中摇曳。
- 义胜銮声远:强调情义的崇高,超越外在的虚华。
- 神清马鬣骄:描绘一种骄傲自信的精神状态,暗示对友人前途的期待。
- 空情托流水:用流水象征离别的无奈,情感的寄托显得格外深沉。
- 相送出河桥:结尾处的“河桥”意象,象征着送别的终点,既是离别的开始,也是友谊的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流水,增添了诗歌的意境。
- 拟人:赋予柳条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共鸣。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意象分析
- 扬旆:象征出发和志向。
- 柳条:象征离别时的柔情与不舍。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无奈。
- 河桥:象征离别的地点,也是情感的交汇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邯郸道”象征什么?
- A. 荣华富贵
- B. 离别的道路
- C. 归乡的路径
- D. 旅行的目的地
-
诗中“义胜銮声远”的意思是?
- A. 义气不如乐声
- B. 义气比乐声更远
- C. 乐声比义气更重要
- D. 义气永远不会消失
-
“空情托流水”的意象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无奈与伤感
- C. 愤怒
- D. 骄傲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同样表达离别情感,感情深沉。
- 《送别》 by 王之涣:描绘了送别时的孤独与思念。
诗词对比
- 《送王东华明府考绩五首 其五》 vs 《送友人》:
- 两者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送王东华》更侧重于对友人的期望和祝福,而《送友人》则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思念。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沈炼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离别情感与古诗词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