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49: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49:42
见石蹲若兽,树老于猿,
谁家废圃荒馆。改作僧寮,
恰临野渡,花竹蓊然平远。
万里烟尘,经年烽火,
家书常断。正兵间透一僧归,
来作上林秋雁。把向晴檐细展。
怪一椷侵蠹,八行缠藓。
书到汝为人,笑靥啼痕参半。
叹世上只有西风懒。
不送征人回转。更恼是故国茱萸,
眼底仍然开满。
见到那石头,蹲得像猛兽,树木老得像猿猴,
哪家院子荒废得如此?改成了僧舍,
恰好临近野渡口,花竹繁茂,远远望去。
漫天的烟尘,年年战火,
家书常常断绝。正当战争之际,有一个僧人归来,
来做上林的秋雁。把书信在晴空下细细展开。
怪只一处被虫蛀的地方,八行字迹缠绕着青苔。
书信到你那里,笑容和泪痕各占一半。
感叹世上只有懒惰的西风,
不送征人回转。更令人恼火的是故乡的茱萸,
在我眼中依旧盛开。
陈维崧,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故乡情感的深切。
此诗作于秋日,诗人经过准提庵,见到荒凉的环境,触发了对故乡和人事的思考。诗中反映了他对战乱的感慨和对人情冷暖的敏感。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出秋日景象及诗人内心的感受。开篇描写了石头和树木的形态,既有自然的生动,也隐含了时间的流逝。接着,诗人引入了对荒废院落的感叹,体现出对人事变迁的思考。随着描写的深入,诗人将视线转向了家书的断绝,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秋雁的比喻,表达了对归属感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的无奈和失落。整体而言,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故乡、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而细腻。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人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生命延续的期待,情感基调沉郁而深邃。
诗中提到的“废圃荒馆”是指什么?
诗中“秋雁”象征什么?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