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7:03
梅影
作者: 释今普 〔明代〕
独坐三更对纸屏,
渐移疏影立中庭。
蓦惊水墨图皑壁,
忽讶寒云渡远汀。
灯下岂能藏瘦骨,
风前谁与辨真形。
因思此夕罗浮梦,
月落空林正欲醒。
在深夜三更时分,我独自一人坐在纸屏风前,渐渐地,梅花的影子在中庭中摇曳。突然,我被墙上水墨画的影像惊醒,又忽然发现寒云在远处的沙洲上飘过。灯下的我,怎么可能藏得住我那瘦弱的身躯呢?在风中,又有谁能辨别我的真实形态呢?因此,我思考着今夜的梦境,月亮已经落下,空荡荡的森林里我正要苏醒过来。
“月落空林”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常描写的月下独坐、思索人生的情景,这在许多古诗中都有体现,表现出孤独和对人生的思考。
释今普,明代僧人,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内心的孤寂与对自然的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心境。
《梅影》创作于一个静谧的夜晚,诗人面对梅花的影子,思绪万千,反映了他对生命、孤独和梦境的深刻思考。
《梅影》是一首充满了孤独和思考的诗。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对着纸屏,感受到梅花的影子在自己眼前舞动。这种孤独的环境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使得周围的事物都显得格外清晰。诗人通过对梅影的描绘,引发了自己内心的感触,仿佛在这寂静的夜晚,所有的思绪都被引导到那稀疏的梅影上。
接下来,诗人被水墨画的影子所惊醒,暗示了他对现实的突然觉察。这里的“蓦惊”二字,突出了他内心的震撼与思考。而“寒云渡远汀”的描绘,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灯下的“瘦骨”,以及风前的“真形”,更是强调了他对自我的反思与认知。
最后的“因思此夕罗浮梦,月落空林正欲醒”将全诗的意境推向高潮,暗示着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迷惘。整首诗通过梅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孤独、对生命的思索,充满了哲理的深度与美的享受。
整首诗围绕孤独与思考展开,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存在的疑惑以及对自然的深刻感悟。通过梅影、寒云等意象,传达出一种对生活深刻的反思与哲理思考。
诗人独坐的时间是几点?
诗中提到的自然景象有哪些?
诗中的“灯下岂能藏瘦骨”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可以将《梅影》与王维的《鹿柴》进行比较,前者侧重于个人内心的独白与思索,而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孤独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但在情感基调上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