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8:30: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8:30:53
孤山归寓,成小诗书扇,贻王海帆先生
文字联交谊,相逢有宿缘。
社盟称后学,科第亦同年。
抚碣伤禾黍,怡情醉管弦。
西湖风月好,不慕赤松仙。
在孤山的寓所中,我写下这首小诗,赠与王海帆先生。
文字相交,情谊相连,我们的相遇是有缘分的。
社团的盟约让我称为后学,科举的成绩也正好在同一年。
抚摸着石碑,感伤着农作物的凋零,愉悦于管弦乐的醉人之中。
西湖的风月景色美丽,我并不羡慕赤松仙人。
李叔同(1880-1942),字逸舟,号弘一,后改名李叔同。他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诗人、音乐家、画家和教育家。李叔同早年学习于日本,后来回国投身于教育和艺术领域,同时也积极从事佛教的传播。其诗词风格多样,常表达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和对友人的思念。
这首诗创作于李叔同归隐孤山时,表达了他与王海帆先生的友情,以及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通过诗歌寄托内心的情感和对友人的祝福。
李叔同的《孤山归寓》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展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深刻观察。诗的开头便以“孤山归寓”引出主题,孤山作为一个美丽的自然景点,不仅是诗人的居所,更是他心灵的栖息地。接着,诗人通过文字的交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因缘而聚的美好,体现了对友谊的珍视。
在“社盟称后学,科第亦同年”一句中,诗人回忆起与王海帆的同窗岁月,彼此的努力和奋斗使他们在同一年中取得了相似的成就,这种共鸣增添了友谊的深度。接下来的“抚碣伤禾黍,怡情醉管弦”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怀与享受,他在感伤时光流逝的同时,又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呈现出一种矛盾而又和谐的情感状态。
最后一句“西湖风月好,不慕赤松仙”则是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世外桃源的淡泊态度。李叔同在此处借用赤松仙的形象,表明他并不追求那种超脱的境界,而是在世俗中寻找快乐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叔同的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孤山归寓,成小诗书扇,贻王海帆先生
文字联交谊,相逢有宿缘。
社盟称后学,科第亦同年。
抚碣伤禾黍,怡情醉管弦。
西湖风月好,不慕赤松仙。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与王海帆之间的真挚友谊,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哲理思考。诗人通过个人的感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强调珍惜身边人和美好时光的重要性。
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
“社盟称后学”中的“后学”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赤松仙”象征什么?
李叔同的《孤山归寓》与王维的《送别》都表现了友谊与自然的主题,但李叔同更注重内心的感悟和生活的哲学,而王维则强调了对朋友的惜别情感,两者在表达方式和情感深度上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