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18: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18:49
宿韬光望海日
——毛先舒〔明代〕
龙宫鹫岭天下奇,
韬光更上升云梯。
苍穹仿佛欲摩顶,
石气濛濛拂衣冷。
山僧邀我山中宿,
乘兴扶筇踏岩谷。
便因晞发卧峰头,
俯听檐铃和风竹。
夜深月没静群籁,
隔树明河似萦带。
须臾微红乍起灭,
曈昽正出扶桑外。
天浮海潏见俄顷,
不觉此身驻西岭。
谁持青镜写燕支,
闪烁团圞无定影。
沧波一半吹紫涛,
良久不见东方高。
凌风欲去更惆怅,
天水茫茫两摇漾。
绀殿红楼黯欲开,
下方始听鸡三唱。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在山中宿营,欣赏海上日出的美丽场景。诗人来到奇特的龙宫鹫岭,越过云梯,仰望苍穹,感受到山间的寒气。山僧邀他入山宿住,兴致勃勃地扶着竹杖踏进山谷,洗净头发躺在峰顶,俯听檐铃和风中的竹声。夜深月落,四周寂静,隔着树木,明亮的河水如带子般蜿蜒。稍后,微红的晨光忽然出现,朝阳正从扶桑(东方)升起。天际浮海浪涌动,转瞬即逝,诗人不自觉地停留在西岭上。谁在用青镜映照燕支(指朝阳的方向),光影闪烁不定。波涛翻滚,紫色浪花翻涌,良久未见东方的高峰。迎风欲去却感到惆怅,天水交融,似乎在摇荡。红楼绀殿即将开启,终于听到下面的鸡鸣三唱。
作者介绍:毛先舒,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留有诗作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山中旅行时创作的,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内心的感悟。此时正值明代,社会风气尚可,文人多游历山水,寻求灵感与精神的寄托。
《宿韬光望海日》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的佳作。诗人在山中宿营,欣赏日出的过程,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宁静。诗的前半部分通过细腻的描写,呈现出山的奇特与夜的静谧,尤其是在描写月落、河水时,诗人用“明河似萦带”的比喻,让人仿佛看到明亮的河流在月光下轻轻蜿蜒,营造了极其优美的意境。
随着诗情的推进,诗人从夜晚的静谧逐渐过渡到晨曦的光辉,表现出一种从黑暗到光明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自然界的变化,也象征着诗人心灵的觉醒。尤其是“曈昽正出扶桑外”一句,传达了期待与新生的感受,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活力。
而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谁持青镜写燕支”的提问,表现出对光影变化的思考,暗示人生的无常与流动。结尾处的“下方始听鸡三唱”则是对新一天的到来的期待,给人以希望与向上的力量。
整首诗在意境上给人以开阔的感觉,既有山水的壮丽,也有内心的宁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感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生命变化的感慨,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龙宫鹫岭”指的是哪种自然景观?
a) 平原
b) 高山
c) 峡谷
d) 河流
诗人描述的“曈昽正出扶桑外”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惆怅
b) 期待
c) 哀伤
d) 惊讶
诗中“明河似萦带”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对比,二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慨,但《宿韬光望海日》更强调了夜与晨的交替过程,展现了从静谧到希望的变化。而王勃则更多地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离别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