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12:47: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12:47:17
倚剑且勿叹,听我行路难。
世途反覆多波澜,焦原九折未为艰。
君不见汉谣斗粟歌未阑,长门一夕秋草残。
骨肉之恩尚如此,何况他人方寸间。
又不见绛侯身荣应繫狱,贾生终对长沙鵩。
功成更觉小吏尊,才高宁避明时逐。
所以赤松子,远赴中林期。
谁能吴江上,见笑鸱夷皮。
骊龙有珠在沧海,劝君逆鳞勿婴之。
子推介山下,屈原湘江湄。
当时枘凿自不量,至今憔悴令人悲。
行路难,难为言,沧浪一棹且归去,
长安大道横青天。
倚着剑不必叹息,听我说说行走的艰难。
世间的道路反复曲折,焦土上九曲的道路并不算难。
你可曾见汉朝的歌谣还未结束,长门一夜间秋草已凋残。
即便是骨肉之情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之间的情感呢?
又岂能不见绛侯身居高位却仍在监狱中,贾谊最终只能面对长沙的悲哀。
成功之后才发现小吏的尊贵,才华横溢的人却难以逃避当时的追逐。
所以赤松子远赴中林以求隐逸,
谁能在吴江之上,嘲笑鸱夷的皮毛。
骊龙的珍珠在沧海之中,所以劝你不要轻易触犯它的逆鳞。
子推在介山之下,屈原在湘江之畔。
当时的环境是如此艰难,至今看来仍令人悲伤。
行路艰难,难以言表,沧浪江上我只想回去,
长安的大道在蓝天之下延展。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称,明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思想见解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人生的艰难与社会的变迁,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行路难》创作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诗人以个人的行路之难为引子,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反映出对命运和人情冷暖的深刻认识。
《行路难》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以“行路难”为题,表明人生道路的坎坷与不易。开篇“倚剑且勿叹”,表达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似乎在告诉读者,面对困境,不必过于悲叹,而应坦然面对。接下来的“世途反覆多波澜,焦原九折未为艰”,则进一步揭示了人生路途的复杂与多变。
诗中多次引用历史典故,使得情感更为深厚。“君不见汉谣斗粟歌未阑”,说明历史的轮回,人生的无常。诗人提到的“骨肉之恩尚如此,何况他人方寸间”,揭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与复杂,亲情尚且如此,何况是旁人。
最后,诗人以“长安大道横青天”收尾,既是一种对未来的向往,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展现了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与文学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例如“骊龙有珠在沧海”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珍贵与危险的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个人的行路艰难,引发对人生、历史与人性的思考,展现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行路难》的主题是什么?
A. 友情
B. 行路的艰难
C. 爱情
诗中提到的“绛侯”是谁的代称?
A. 文人
B. 权贵
C. 平民
“骊龙有珠在沧海”的含义是什么?
A. 珍贵且危险
B. 寻找财富
C. 隐藏的机会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称的《行路难》与李白的《行路难》都探讨了人生的艰难,但王称更侧重于对历史与人情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个人的豪情与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