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1:35: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1:35:45
《鹭鸶二首》
日日沧江去,时时得意归。
自能终洁白,何处误翻飞。
晚立银塘阔,秋栖玉露微。
残阳苇花畔,双下钓鱼矶。
雪里曾迷我,笼中旧养君。
忽从红蓼岸,飞出白鸥群。
影照翘滩浪,翎濡宿岛云。
鸳鸿解相忆,天上列纷纷。
这首诗描绘了鹭鸶在沧江上自由飞翔的情景。诗人每天都看到鹭鸶从江边飞去,时常又见它们得意地归来。鹭鸶本身洁白无瑕,何必担心会在何处翻飞失误呢?傍晚时分,银色的塘边显得宽广,秋天的夜晚露珠轻轻滋润着土地。夕阳西下,芦苇花旁,双双鹭鸶在钓鱼的矶石上栖息。
在雪中我曾迷失方向,曾把你养在笼中。忽然间,你从红蓼的岸边飞出,带着白鸥群一起翱翔。它们的影子映照在波浪上,翅膀沾湿了岛上的云彩。鸳鸯和鸿雁彼此相思,天上的鸟群纷飞不息。
齐己(约780-841年),唐代诗人,字子约,号半山,福建人。他曾在长安任职,才华横溢,擅长五言绝句和律诗。齐己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以山水、鸟兽、花木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诗人齐己对生活、自然的思索与探索阶段。诗中以鹭鸶为主角,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纯洁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
《鹭鸶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感受。诗的前四句描绘了鹭鸶在沧江之上的自由飞翔,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自信。诗人将鹭鸶的洁白与自己的内心情感相联系,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后四句则转向对过去的回忆,诗人曾在雪中迷失,隐喻着人生中的困惑与失落。鹭鸶的形象在这里变成了一种象征,代表着希望与自由的追求。飞出的白鸥群,呈现出自然界的和谐美丽,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次分明,情感上由现实的宁静逐步深入到内心的思考,展现了齐己诗歌中常见的对自然的尊重与对生命的反思。通过鹭鸶这一意象,诗人传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命本质的追求,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自身情感的剖析。
日日沧江去,时时得意归。
每天从沧江上飞去,时常会得意地回来。
自能终洁白,何处误翻飞。
它们本身就能保持洁白,何必担心会在何处出错飞翔?
晚立银塘阔,秋栖玉露微。
在宽广的银色塘边傍晚栖息,秋天的露珠轻轻滋润。
残阳苇花畔,双下钓鱼矶。
夕阳残照下,芦苇花旁,双双鹭鸶栖息在钓鱼的矶石上。
雪里曾迷我,笼中旧养君。
在雪中我曾迷失方向,曾把你养在笼中。
忽从红蓼岸,飞出白鸥群。
忽然从红蓼岸边飞出一群白鸥。
影照翘滩浪,翎濡宿岛云。
它们的影子映照在波浪上,翅膀沾湿了岛上的云彩。
鸳鸿解相忆,天上列纷纷。
鸳鸯和鸿雁彼此相思,天上的鸟群纷飞不息。
整首诗通过鹭鸶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之美和鹭鸶的飞翔,展现了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与情感的寄托。
《鹭鸶二首》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齐己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日日沧江去,时时得意归”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自由的渴望
C. 对友情的思念
D. 对自然的厌倦
“雪里曾迷我”中的“雪”象征什么?
A. 快乐
B. 迷惘与困惑
C. 自由
D. 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