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和伯镇再入馆》

时间: 2025-04-26 01:46:19

诗句

甘泉献赋人,流落浙江滨。

自叹三年谪,归来万事新。

铨衡时进对,户牖日相亲。

明主方思贾,非徒问鬼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46:19

原文展示:

甘泉献赋人,流落浙江滨。
自叹三年谪,归来万事新。
铨衡时进对,户牖日相亲。
明主方思贾,非徒问鬼神。

白话文翻译:

甘泉(即甘泉寺,指诗人所处的地方)有赋诗的人,我在浙江一带流落。
我自叹经历了三年的贬谪,归来后万事都焕然一新。
在这段时间里,官员们对我很关注,家里的窗户和门也日渐亲近。
明主(英明的君主)正在思考如何治理国家,并不仅仅是询问神灵的事情。

注释:

  • 甘泉:指甘泉寺,代表诗人所处的地方。
  • 流落:流亡或漂泊,指因政治原因而失去官职,流亡他乡。
  • :贬谪,指官员被降低职务或流放。
  • 铨衡:指考核和评价,通常与官员的选拔、任用有关。
  • 户牖:门窗,象征家庭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主张儒家治国理政,倡导稳健的政治理念。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司马光贬谪期间,反映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时局的感悟。诗中的情感表达了对过去经历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淡淡的忧伤与淡然的哲思为主调,展现了诗人经历贬谪后的感慨与自省。开篇的“甘泉献赋人”,既是自我介绍,也暗示了他与地方的连接与情感。在经历了三年的流亡后,诗人不仅在地理上回归,更在精神和心态上找到了新的起点。

“自叹三年谪,归来万事新。”诗人以自叹的方式,表达了对过去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希望,显示出一种从容与达观的态度。接着,诗人提到“铨衡时进对”,暗示他重回官场的可能性,反映出他对于政治的关注与参与。

最后两句“明主方思贾,非徒问鬼神。”则是对治理之道的深刻思考,强调明主应关注国家大事,而不仅仅是依赖于神灵的庇佑,体现了诗人作为政治家的理想与责任感。整首诗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有对社会的思考,展现了司马光的深邃智慧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甘泉献赋人:介绍自己在甘泉创作,暗示他有才华。
  2. 流落浙江滨:表达自己在外流亡的孤独与无奈。
  3. 自叹三年谪:自我反省,感慨流亡的时间。
  4. 归来万事新:归来的希望与新生的期待。
  5. 铨衡时进对:反映对当政者的关注。
  6. 户牖日相亲:家庭温暖,象征亲情的回归。
  7. 明主方思贾:提醒统治者应关注国家事务。
  8. 非徒问鬼神:强调理智治理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甘泉献赋人,流落浙江滨”形成对仗句式,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如“户牖”象征家庭的温暖与归属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个人在政治风波中的沉浮,表达对家庭的渴望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体现出诗人对命运的从容态度与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甘泉:象征诗人的理想与创作环境。
  • 浙江滨:代表流亡的无奈与孤独感。
  • 明主:象征理想的统治者,关心民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甘泉”指的是: A. 一种饮料
    B. 诗人创作的地方
    C. 一位神仙

  2. “自叹三年谪”中“谪”意为: A. 升迁
    B. 贬谪
    C. 退休

  3. 诗中提到“明主方思贾”,意指: A. 明主应关注国家事务
    B. 明主应问鬼神
    C. 明主需贬谪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个人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 李白的《将进酒》: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李白的《庐山谣》对比,李白在诗中强调个人理想与自由,而司马光则更关注社会责任与理智治理,展现出不同的诗人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涵盖司马光及其 contemporaries 的作品。
  • 《资治通鉴》:了解司马光的历史观与政治理念。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游卢溪 喜郑拱元见过 墨桃花 题赵子昂竹石 别马亦篯徵士 钓鳌台 谷林亭 闻真如牡丹盛开偶忆去岁看花之会二首 其二 金陵杂兴二百首 大沽乘轮赴浙寄俞氏女夫妇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颓响 明鉴未远 周瑜 闳开头的成语 见始知终 眉来语去 皮字旁的字 癶字旁的字 断章摘句 太师窗 抱负不凡 柳娇花媚 转结尾的成语 采字旁的字 包含沐的词语有哪些 自字旁的字 油鸡 酉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